中文EN
社会情节剧大师阿斯哈·法哈蒂: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巨大的宝库
  在18年的执导生涯中,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从未离开全球观众视野,多次斩获电影大奖的他,也已成为无数影迷心中当仁不让的大师。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我们有幸邀请到了这位世界级的重磅嘉宾,就“秘密与答案:法哈蒂的现实主义根基”为主题进行深度挖掘,分享他多年的创作心得与感悟。在本场大师班中,法哈蒂导演从他的早期创作经历出发,谈及戏剧对其电影创作的深刻影响,并就社会剧巅峰《纳德与西敏:一次别离》拍摄始末及他在欧洲的拍摄经历进行细致梳理。此外,导演也谈及他今年广受好评的新作《一个英雄》,并对中国电影给予热情的祝福。
 
  本场对谈嘉宾为电影学者王垚老师,他也是费比西国际影评人联盟和亚太电影促进会的成员,长期从事电影研究和电影节展策划、评审等工作。
阿斯哈·法哈蒂电影大师班对谈现场
 
法哈蒂的早期创作经历
 
  法哈蒂表示,自己和电影结缘是在小时候,而最早的观影经历也在他的心里埋下了创作的种子。“第一次看电影的时候是我和我叔叔的孩子去另外一个城市,我是在郊区长大的,我们去到电影院的时候,没有看到电影的前半部分,我记得那个电影应该是东欧或者美国的电影,我们当时到的时候只是从中间开始看,很遗憾没有看到第一部分。但是,从中间到结尾这个电影我就觉得非常地开心,看完之后在回家路上我就跟所有人都说,这个电影非常好看。由于第一部分没有看到,我就一直在想那个第一部分应该怎么样,我在脑海里开始构思、创作,如果是我的话我应该怎么样拍第一部分。”
 
  在从事电影拍摄之前,法哈蒂进行了戏剧学习。他表示,戏剧对他的影响非常之大,“它决定了我未来的方向,以及我未来的选择。”而之后电视台工作的经历也给他带来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在电视台的工作让我更加考虑如何创作出更受广泛的受众喜欢的故事,如何赢得普通受众的注意,受到他们的喜欢。”
 
  在本届大师班,阿斯哈·法哈蒂回顾了自己的长片首作《尘中之舞》的创作过程。他表示,“我觉得每个故事的创作都有它需要注意的地方,我在剧本创作时会有意识把不同的情节、不同的部分进行一些格局的处理,有一些部分需要加强,有一些部分需要削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故事是否可信。”
《尘中之舞》剧照
 
  《尘中之舞》后,法哈蒂拍出了从女性视角出发的《烟花星期三》。对于女性角色的塑造,法哈蒂表示,自己在一开始塑造角色时“并不会完全区分这是女性角色还是男性角色,我并不觉得有什么事情是男性做,女性不能做,或者只能女性做,男性不能做的。《一次别离》《关于伊丽》《过往》这些电影,我在进行角色塑造的时候基本上基于这个模板:女性角色基本上寻求变化,但是男性角色基本上想维持现状,维持稳定。或许这就是我比较坚持的无意识创作的风格。”
 
社会剧巅峰《一次别离》创作始末
 
  谈及法哈蒂导演执导的影片《一次别离》,在北京电影学院任教的王垚老师深有感触。他指出,过去十年以来,社会剧(social drama)在国际电影节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而法哈蒂导演正是这一类电影的开创者与奠基人。
 
  对此,法哈蒂表示,自己在一开始并没有想到这部电影能够在国际电影节上取得成功,能够吸引到更加广泛的观众,而这部电影的成功也给了他信心,让他意识到自己应该为更广泛的受众,以更加普适性的题材来拍摄电影。
《一次别离》剧照
 
  关于影片的题材,法哈蒂强调,“我非常喜欢跟日常生活有关联,反映客观现实的题材和电影。或许从一方面来讲,有一些剧集情节性非常强,观众非常喜欢,但跟日常生活并没有太大的关联。我一直在致力于寻求这两者的融合,既要有情节性,又要反映客观现实。”法哈蒂进一步对他所理解的“生活”这个概念进行了深入的诠释。他认为,生活充满了重复和可预见性,“但是我为什么要坚持从日常生活当中去提炼故事呢?是因为我觉得日常生活有很多事情是可以被提炼出来的,有很多矛盾之处,一个小事情可能会引发一个巨大的大危机,危机之后我们追溯,我们去想在它发生之前其实已经有什么迹象。这种细节其实是很重要的。”而这些遍布在生活中的细节,也是生活本身的意义所在。
《一次别离》创作所展现的戏剧艺术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风格
对法哈蒂产生深刻影响
 
  在法哈蒂的影片当中,阶层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对此他表示,“目前我去过的这些国家,我都看到了不同阶层之间的斗争、冲突,而且我还发现社会阶层变化是非常难的,无论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还是经济的角度来看,社会阶层变化都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法哈蒂认为,自己在进行无意识创作时更加关注的是中产阶级,而他自己无疑也属于这个阶层。
 
  法哈蒂同时提到,《一次别离》的创作也展现了戏剧艺术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作品对他产生的深刻影响。针对前者,法哈蒂表示,“通过它(戏剧)我可以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冲突,日常生活中的意外。”而针对后者,他表示伊朗有很多电影在国际上都颇负盛名,“其中达里乌什·梅赫尔朱伊的第二部电影作品《牛》是我非常喜欢的。我也深受意大利导演电影作品的影响,德·西卡、费里尼我都非常喜欢。当然,这两个导演所在的那个年代基本上所有电影我都看过。”
 
欧洲的创作经历
 
  《一次别离》之后,法哈蒂也开始前往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进行电影创作,为我们带来《过往》、《人尽皆知》等世界知名作品。对于自己在欧洲的创作经历,法哈蒂表示,“这个经历对于我而言是比较有趣的,我们能够在拍电影的过程当中了解另一个文化,学到很多关于另一个文化的知识,这大大扩展了我的视野,增强了我的世界观。”
 
  在伊朗和欧洲拍摄电影自然有着很多不同,但法哈蒂表示自己并未因此退缩。一方面,他更真切地体会到伊朗电影拍摄的特点。他认为,“我在伊朗拍片的时候,因为环境、地点和文化非常的熟悉,所以相对而言拍片会更加轻松,有很多想法也能更好落实。在伊朗拍片和在外国拍片最大的差别,就是在伊朗我能更好的执行、维持创作,在外国拍片可能无意识创作的执行状况没有那么好,因为都是既定的,都是已经安排好、规划好的。”
《过往》剧照
 
  在这个过程中,他也不断思考两地拍摄的相似点。“全世界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相似性多过于不同的,这也是为什么我有勇气在其他国家拍摄。我在进行剧本创作和电影拍摄的时候,实际上在我脑子里面只有一个观众,这个观众就是我自己,我问问我自己,如果是我看这个片子的话,我会不会相信。”作为一位国际知名、享誉世界的导演,法哈蒂坚信,很多具有世界性的电影都可以被称为本土化的电影,“正如有一句古话所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它们都真实地反映自己所生存的国度以及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正如我之前提到的很多我深受其影响的大导演,如德·西卡、费里尼,他们其实都非常具有本土性,因此本土化和世界性并不是两个互相对立的概念。”
法哈蒂强调,我非常喜欢跟日常生活有关联,反映客观现实的题材和电影
 
  无论是在伊朗还是在欧洲,法哈蒂在他的作品当中持续关注当代人的婚姻关系,这些关系往往以破裂收场。对于自己的这一偏好,法哈蒂表示,与其说更多关注婚姻关系,不如说更多是关注家庭关系。“在我看来,家庭关系、家庭当中的一些日常是电影制作的源泉。不同的角色在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之下,他们的性格呈现是更加真实的。我也希望能够进入到这样子的家庭状况里面,看到他们更加真实的一面。”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法哈蒂致力于让职业演员与非职业演员完全融合在一起。“实际上我在拍摄前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演员相处,并不是教他们如何表演,而是了解他们的表演潜力和表演风格。这个过程还是需要提前做一些计划的,并不是只跟他们交流讲话沟通就可以的,比如说让他们进行真实的体验,真实的到一个社会大环境里感受一下。”
 
关于新作《一个英雄》
 
  今年,法哈蒂导演的新作《一个英雄》也在欧洲举行了首映,并广受好评。对于这部影片,法哈蒂表示,“这个故事是与时俱进性的,体现的是最现代、最真实、最晚近的伊朗,或者说也是最近很多其他国家的现状。”
 
  其中,社交媒体成为影片的一个重要线索。法哈蒂解释道,“在我看来,当今社会社交媒体已成为我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社交媒体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产生了很多很正面的影响,让我们变得更加亲近,尽管可能我们相隔很远,但是我们可以互相交流。总而言之,我觉得社交媒体对社会进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法哈蒂表示,自己在这部电影的筹备过程中,挑选演员花费了非常多的时间,“实际上这部影片有点类似于纪录片,所有的演员都不是那么有名,我主要采用的是戏剧演员。而且有很多演员之前从来没有出演过电影,只有几个人有电影出演的经验,我觉得他们之间产生了很好的化学反应。”
《一个英雄》剧照
 
  关于这部影片,法哈蒂表示自己不愿透露太多,希望观众能够在大银幕上领略它的魅力。与此同时,他也表示《一个英雄》持续贯彻着他的“无意识创作”理念。“我相信,每一个人内心其实都有一个巨大的宝库,这个宝库里面放着我们从青少年时期到长大之后所有的经历。所以我们进行剧本创作和电影拍摄的时候,就会从宝库里面,取出我们想要的部分,有可能它是一个小故事,也有可能是一小段音乐,都有可能。我们把它取出来,然后进行一种创作。重要的是我们要去理解并学习电影艺术,我们要通过看很多的电影来找到打开这个宝库的钥匙,寻找到通往宝库的路径。”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