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穆·尼基:芬兰极光照亮东方银幕
  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国际评委会再添一抹亮色——芬兰导演泰穆·尼基(Teemu Nikki)正式受邀加盟。这位以《一个不愿观看〈泰坦尼克号〉的盲人》横扫北影节三项大奖的导演,将以他冷峻中裹挟温情的镜头语言,为“天坛奖”带来独属于芬兰的哲学沉思与人性叩问。
  
  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
  国际评委会评委 泰穆·尼基
  若将芬兰电影比作一首散文诗,泰穆·尼基的篇章注定镌刻着冰与火的辩证。2017年,一部《死于安乐》让大众记住了他的名字。影片解剖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权力关系,尼基在这部影片里构建了一座冰冷的伦理实验室。该片斩获第30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编剧奖。2022年,泰穆·尼基的电影《一个不愿观看〈泰坦尼克号〉的盲人》在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包揽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编剧三项大奖,成为当届北影节最大的黑马。电影的虚幻失焦的视角和摇曳晃动的镜头带领观众在观影全程展示了盲人世界,冷静、克制却蕴含温暖。当影片结尾男主角跨越山海奔赴爱情的时候,全世界也在奔向他。这种在电影作品中展现极致人文关怀的作品,获得了当届“天坛奖”评委会的一直推崇。
  
  
  
  《一个不愿观看〈泰坦尼克号〉的盲人》于
  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主竞赛单元
  所获奖项
  纵观尼基的创作谱系,“生与死”的辩证关系始终是他最痴迷的创作母题。与多数导演对死亡的悲情渲染不同,尼基的镜头更像一位解剖学家,将死亡拆解为无数个微观瞬间:在《直面死亡的男人》(2023)中,他将镜头对准身患绝症的底层人士,以黑色幽默的笔触,探讨了现代人对死亡的焦虑、医疗系统的信任危机以及追求生命意义的虚无感。当死亡仪式的庄严外壳被层层剥落,其内里露出的是荒诞与温存交织的血肉。该片提名第十八届罗马电影节进步电影最佳影片奖,同时在第十四届北影节上斩获最佳音乐奖与最佳男配角奖。影片中芬兰民间乐器演奏的歌曲,让“死亡”这个略显沉重的命题在琴弦震颤中化作永恒回响。
  
  
  《直面死亡的男人》于
  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主竞赛单元
  所获奖项
  尼基与北影节的缘分始于一次艺术的共振,却生长为跨越文化经纬的深度对话。2022年,电影《一个不愿观看〈泰坦尼克号〉的盲人》在“天坛奖”上横扫三项大奖;两年后的2024年,他携新作《直面死亡的男人》重返“天坛奖”,再度入围主竞赛单元并斩获两项大奖;而今,作为第十五届“天坛奖”国际评委会评委,尼基的加入如同为北京国际电影节打开一扇直面北欧电影精神的窗户。这场从赫尔辛基到北京的奔赴,成为“Sisu”芬兰独有的精神与中国电影活力相互激荡的生动注脚。
  
  泰穆·尼基于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一个不愿观看〈泰坦尼克号〉的盲人》首映映后
  与观众互动
  从1995年拍摄首部短片至今,泰穆·尼基用整整30年时间完成了一场电影孤独者的远征。他的电影始终在追问:当视觉被遮蔽、肉体被禁锢、生命被标注期限,人性的光辉该如何找到裂缝生长?当这位北欧电影诗人成为“天坛奖”评委,我们期待他以冷冽与炽热交织的目光,为电影探寻更多可能性。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