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主竞赛单元评委会见面会举行,探索电影艺术的多元格局
4月20日,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主竞赛单元评委会见面会举行,评委会主席由中国导演、演员姜文担任,评委分别为:华人导演、演员陈冲,英国导演大卫·叶茨,中国演员倪妮,芬兰导演泰穆·尼基,主宾国瑞士导演、演员文森特·佩雷斯,中国香港艺术指导叶锦添亮相。


主竞赛单元评委
自2013年设立以来,北影节“天坛奖”始终坚持多元视角与包容精神,以全球化眼光审视电影艺术,以平等姿态迎接世界电影佳作,见证多元文明在银幕上的共鸣交汇。
本届“天坛奖”共收到来自103个国家和地区的1794部影片报名,最终15部影片脱颖而出入围。这些兼具文化、思想、艺术之美的银幕佳作,既是北影节强大号召力的有力证明,也是中国与世界电影交融合作的重要桥梁。

姜文
姜文:凭借直觉去感受电影
以多部作品奠定起华语影坛又一高峰位置,姜文始终以强烈作者性打破创作道路上的条条框框,专注于讲述充满激扬气质与浪漫想象的人物故事,洞察人性之余又不失妙趣横生。可以说,姜文的作品持续为影坛注入勃勃生机的艺术表达,不仅是时代精神的真实镜像,更是华语电影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
评委见面会上,姜文回答记者提问依旧真诚且充满个性,当被问及对年轻创作者的建议时,他先是幽默地反问:“我干嘛要跟他们分享啊?”随后认真地表示,电影需要新鲜血液注入,即使是资深电影人也应常怀新意,“大家看电影就想看点新鲜,老一样就没意思了。我觉得电影最可怕的是都特别像,假装特内行,特别专业,其实都特别像,像不好。”他鼓励年轻创作者不要模仿旧有模式,要大胆创新,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姜文曾说过,每个人看电影看到的其实都是自己的样子,观众可以凭借直觉去感受电影,如今作为评委,他依然持此观念,“我觉得我说的是一句实话,谁看电影看的都是他自己,他表达的、他评论的都是他自己。所以,不要随便评论一个电影,因为每个人看到的电影都是独一无二的。”
对于自己评判电影的标准,姜文说:“其实,我们做评委之前,做电影之前,都是普通观众,现在也还是普通观众,只是比以前更专业了一点。”他比喻道:“普通观众看电影,就像看魔术,只图个乐呵。但我们是变魔术的,还常在后台,知道魔术的门道,能看出电影背后的东西。”他承认,成为专业人士后,再想回归普通观众的视角很难,于是他们就带着专业眼光去评判,“看人家背后的手艺怎么样”。

陈冲
陈冲:电影能够包容所有的艺术表达
从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到柏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委,从《末代皇帝》的奥斯卡高光到《世间有她》的导演创作,陈冲以演员、导演、评委三重身份见证中国电影四十年发展脉络。
陈冲与北影节的渊源也颇为深厚,2018年,她就曾以颁奖嘉宾的身份出现在“天坛奖”颁奖典礼上;2024年,陈冲担任北影节电影大师班嘉宾,分享了自己创作多个角色的心路历程,真挚的自我剖析也收获了全场观众认可的掌声;同年,陈冲参演电影《弟弟》作为展映影片与观众见面。
陈冲身兼演员、导演、作家等多重身份,对于自己多元的创作身份,她表示,电影是一种综合艺术形式,能够包容所有的艺术表达。电影工作者积累美术、音乐等艺术表达方式,借助文学性与各种声音进行综合创作。这些积累源于生命的体验,包括美与丑、爱与恨等,可以融合古典与现代的美术、音乐进行表达,这正是电影工作者的特权,也是他们的幸运。
“电影人要不断突破自己,去寻找那些未曾表达或感受过的陌生事物。”陈冲表示,这次她和其他评委们一同观影,看到有些影片让人耳目一新,产生新的感动。她认为,艺术应该包容人工智能等新事物,持续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她已经在电影领域探索了半世纪,深感寻找新的表达至关重要。

大卫·叶茨
大卫·叶茨:关注人性 坚守真实
对中国影迷而言,英国电影导演、制片人大卫·叶茨鼎鼎大名,他的代表作有《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等。而《哈利·波特》系列电影至今仍大受欢迎,在北影节放映也一票难求。
大卫·叶茨说:“中国影迷对我们的电影如此喜爱,这让我们非常开心。多年前的电影至今热度不减,我们深感荣幸,也衷心感谢中国影迷的热情支持。”
关于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潜力,大卫·叶茨认为,关键在于找到中国电影的独特之处。一些电影的想象力和规模令人惊叹,大家需要坚守这种独特性和真实性,这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大卫·叶茨认为还要关注共通的人性,“这是我们共同追求且无法摆脱的。电影背后所体现的爱、恨、乐观主义精神等,都是我们共有的感受,因此一定要尊重自己的感受,坚守真实。”

倪妮
倪妮:入围天坛奖有被肯定的荣耀感
2023年,倪妮主演悬疑电影《消失的她》入围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天坛奖”,从“天坛奖”入围主创到评委,作为实力派青年女演员的代表,倪妮接连取得让人瞩目的成绩,是中国影坛少有的在电视剧、电影和话剧舞台都有不俗表现的“三栖”标杆人物。
谈及曾入围天坛奖的感受,倪妮表示,对于任何演员来说,能入围北京国际电影节这么优秀的电影节,都是一种极大的认可,“我非常开心,有被肯定的荣耀感。”
这些年倪妮出演了多种类型的作品和角色,她表示,这是为保持对演员职业的新鲜感与热情,“如果总演同一类型的角色,会限制表演的视野和深度。尝试不同角色需做诸多准备--了解角色生活、观看相关类型影片、学习优秀演员的表演、阅读各类书籍等。这些让我多听、多观察、多看、多学,使生活更鲜活,避免陷入单调。”

泰穆·尼基
泰穆·尼基:北影节获奖为生活开启新征程
芬兰导演、编剧泰穆·尼基和北影节缘分深厚,他在2022年,凭借《一个不愿观看〈泰坦尼克号〉的盲人》获得第12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天坛奖”最佳影片在内的三项大奖;2024年《直面死亡的男人》入围第14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天坛奖”并获得最佳音乐奖和最佳男配角奖。此番泰穆携其对电影艺术的独特理解担任主竞赛单元评委,将为本届“天坛奖”贡献更加多元的视角,拓宽“天坛奖”评选的国际视野。
泰穆·尼基笑着说:“获得北影节奖项后,我的生活仿佛开启了新旅程,变得愈发精彩。能在北影节获奖,我深感荣幸。若非这份殊荣,我或许无缘再踏上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所以,我由衷地感到开心。”

文森特·佩雷斯
文森特·佩雷斯:在电影中看到人性的光辉与复杂
瑞士/法国演员、导演、摄影师文森特·佩雷斯代表作有《大鼻子情圣》《芳芳》《柏林孤影》等,在中国影迷心中颇有人气。
今年是文森特·佩雷斯首次参加北影节,他对电影节的宏大规模和精良组织印象深刻,直言能与姜文、陈冲等杰出影人一同担任评委,令他无比兴奋。他回忆说:“早在20年前就看过姜文的作品,对其崇拜不已,也一直十分欣赏陈冲和倪妮。能在北影节看到全球各地的影片,他觉得非常激动,期待能深入挖掘并反思其中的人性。”
作为评委,文森特·佩雷斯表示,他希望通过电影看到人性的光辉与复杂,目前也已经看到了一些作品中令人动容的人性瞬间。

叶锦添
叶锦添:平衡艺术表达与工业体系
作为蜚声海内外的知名艺术家,叶锦添曾在第十一届北影节电影大师班活动中与观众分享自己为《卧虎藏龙》做美术设计时,所经历的对于东方美学的心灵探索。今年,他作为评审,将用处于世界前列的专业审美来为主竞赛单元甄选出艺术佳作。
担任评委,叶锦添觉得十分幸运:“每天都能安静地看电影,感受当下电影在讲述怎样的故事。”
叶锦添表示,自己已经看了约5部电影,从这些作品中,他感受到了不同国家和文化的独特故事,仿佛能触摸到每一位导演、演员和工作人员的“梦想”。这些电影或许藏着对未来的启示,“我向来关注人们讲故事的方式,以及理想电影的样子。若新作品在叙事上有所发展,我们会非常兴奋。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富有创意和前瞻性,对世界及人性有新见解的电影。”
叶锦添谈到电影工业化时说,既有大规模制作的工业化大电影,也有低成本的艺术电影。二者都需要将艺术构思实实在在地呈现给观众,这是它们的共同点。
他举例说,在他已观看的5部电影中,导演们真诚地讲述故事,技术运用也很成熟。虽然这些电影并非好莱坞大片,却充满了生活的质感和真实感。相比之下,像《哈利·波特》这样的好莱坞电影,则依赖专业的新技术、现代叙事手法和强大的宣传手段来完成。
叶锦添认为,当前正处于电影工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在艺术表达和工业体系之间找到平衡,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
4月26日,在本届北影节的闭幕式上,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艺术贡献、最佳编剧、最佳摄影、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音乐等十个奖项将会最终揭晓。这7位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评委,将用专业与热忱做出他们的选择,“天坛奖”的星光,将诠释出这个时代最美好的光影诗篇。

主竞赛单元评委会见面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