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多元创作:重构时代之声,回应观众之切
  4月23日,由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中国电影资料馆、北京市电影局主办的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与时代同步,与观众共情”创作论坛郎园Station成功举办。
  
  “与时代同步,与观众共情”创作论坛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电影局局长霍志静,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馆长(主任)孙向辉,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馆长(副主任)林思玮、薛宁等出席,影片片方代表、各大影视公司代表等参加活动。出席论坛的嘉宾有法国知名女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美国导演、编剧、制片人罗伯·明可夫,导演饶晓志,中国香港导演、编剧陈茂贤,导演孙海鹏和知名影评人周黎明。本场论坛由北京广播电视台主持人李杰主持。
  孙向辉在致辞中谈到,当今社会正在经历消费文化的巨变,对于电影业而言这既是生存挑战,也是发展机遇。我们的信心来源于,中国的电影创作质量和制作水准一直保持着显著提升的主基调,从去年4月至今,中国电影资料馆主办的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项目针对76部国产影片进行调查,其中有72部达到80分以上的满意区间。这些获得观众高满意度评价的影片也被资料馆带到世界上四五十个国家的50余场境外“中国电影节”,引发了海外观众的共情。
  
  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馆长(主任)孙向辉
  霍志静在致辞中表示,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是全国电影创作生产最活跃的城市。去年,北京备案立项的影片达到775部,占全国四分之一;55部过亿票房的国产影片中,京产电影占三分之一,其中4部京产影片位列国产电影年度票房前十名。北京是全国最早设立政府电影专项引导基金的城市。去年年初出台《关于推进新时代首都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进一步传递推动电影创作和产业融合的积极信号,全年资助扶持创作项目达到67部,较上年增长一倍。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电影局局长霍志静
  在嘉宾圆桌对谈的环节上,各位嘉宾结合各自工作经历,从创作、表演、观众评价等方面出发,共同探讨如何感知时代的变迁、传递大众的心声,使电影更好地实现艺术生命与产业生态的共生共荣。
  寻找共通的情感,追赶观众的脚步
  交流中,创作者们都强调了观众的核心地位——唯有当创作与观众的心灵同频共振,在情感的琴弦上奏响和鸣,艺术的真谛方能真正显现。
  伊莎贝尔·于佩尔有过与多国导演合作的经历,她从这些不同导演的故事中感受到,“我饰演的是真实的人,而不是人物。我能够从他们的身上找到一些普适性。我期望我所演绎的人具有瞬时性,观众能够像在眼前看到一样真实,这是电影所擅长的。所以,我觉得电影是一种即刻的艺术。”
  
  法国知名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
  罗伯·明可夫更是直言,创作者要意识到最重要的就是观众。“如何与观众共鸣、共通很重要,很多人都是从儿童时期开始看电影,他们通过电影获得知识,汲取人生价值。所以我们必须要去创造人类共通的精神图景,给观众带来情感共鸣和情感价值。”
  
  美国导演、编剧、制片人罗伯·明可夫
  导演饶晓志的《无名之辈》中就聚焦小人物,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与观众产生了共鸣。饶晓志为大家分享了他的创作理念。“在创作时,我可能自然地认为那些形象会更生动,他们就是来自我的家乡或者是我熟悉的一个个面孔。而且,我喜欢电影里的人物是有瑕疵的,我更爱不那么完美的角色。”
  
  导演饶晓志
  事实证明,好的电影是能够跨文化、跨地域,让全球观众都感同身受。《破·地域》无论是在中国香港还是海外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陈茂贤分享道,“如果能够让观众在电影里看到自己,文化差异、语言差异都不重要。只要创作者投入足够的真诚,讲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观众愿意走进导演创作的电影世界,就能够抓住他们。”
  
  中国香港导演、编剧陈茂贤
  刚从柬埔寨与当地观众进行交流归来的孙海鹏有着相同的观点,“在创作《雄狮少年》系列电影时,我们力争还原当地的文化、感受、气候、天空、气味等细节,恰恰是把这些东西打磨好后,让我们的作品有跨越地域、跨域文化的力量”,也正因如此柬埔寨当地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对电影设置的笑点、情感点、民族符号等都有正向反馈,或许也因为我们的文化比较接近”。
  
  导演孙海鹏
  传统与现代碰撞,找寻时代的温度
  当观众在银幕上触摸时代的温度时,会发现中西方创作者们不约而同地选择向古老文本、传统文化“借火”。
  《雄狮少年》系列电影从舞动狮头到挥拳格斗,在传统鼓点和现代音乐的交融、传统武术和现代格斗的结合、民族精神和城市奋斗的探索中,不断追寻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孙海鹏说,“中国很多传统文化,现在拿出来放在大银幕上就是时尚的。所以我们只是用动画或者电影特有的方式,更具体、更概括地将它们最好的一面、最漂亮的一面、最帅的一面呈现出来就好了。”
  伊莎贝尔·于佩尔也在传统戏剧舞台上抓住时代特征,收获观众喜爱。目前,由她参演,蒂亚戈·罗德里格斯执导的契诃夫名剧《樱桃园》已在中国展开为期三周的巡回演出,她所饰演的主人公柳鲍芙有一种现代性的疏离和独立。她表示,“法语出演俄罗斯契诃夫原创戏剧这并不是易事,但不少观众都很喜欢。不管是通过电影还是戏剧了解我、喜爱我的观众,都让我看到艺术有神奇的力量,能让我们相互交流、认识,艺术是共同语言。”
  
  创作论坛现场
  “破地狱”仪式古朴有源,但它背后的精神却与现代社会对生命尊严是一致的。在香港出生成长的陈茂贤表示,“最开始创作《破·地狱》时是因为外婆过世,会有很多对生命的提问。我在写剧本的时候才发现,原来‘破地狱’中包含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不管是现在依旧保留的还是被大家遗忘的,我想要拍出来给新一代观众看,让他们认识到有很多中国文化蕴含其中。”
  当电影院遭遇现代多种娱乐方式的冲击时,罗伯·明可夫还是希望观众不要失去电影院带来的观影“温度”。“现在人们面临很多选择,比如看短视频,但是我认为看短视频有点像吃零食一样,它不是正餐。我希望年轻一代的观众可以体会到在电影院观影的美好。”
  
  知名影评人周黎明
  十部“北京佳作”即将登陆“中国银幕”
  活动现场,观众共同见证了十部2025年即将上映的“京产”影片集体亮相。《东极岛》制片人朱文玖《独一无二》制片人张周玉《好工作》监制董润年、导演佟佳格《好好的》制片人田甜《聊斋:兰若寺》制片人宋依依《群星闪耀时》导演、编剧章笛沙《水饺皇后》监制兼导演刘伟强、出品人应旭珺《无名之辈2&3》导演饶晓志、制片人李冰清《戏台》总制片人王雁《震耳欲聋》导演万力上台分别为观众进行影片推介。
  
  2025“中国银幕 北京佳作”项目推介
  从历史长河中打捞记忆,到市井烟火里捕捉温情,从幽冥幻境的奇幻想象,到现实生活的深刻剖析,这些作品以独特的艺术表达,回应着时代的呼唤,传递着共同的情感,彰显着北京作为电影摇篮的创新活力与文化传承。
  
  
  
  
  
  
  
  
  
  
  “京产”影片海报
  它们不仅是北京电影产业多元发展的成果展示,更是对中国电影120周年辉煌历程的致敬与延续。相信这些影片将在光影交织中,续写中国电影的璀璨篇章,引领观众走向更加广阔的视听世界。
  特别鸣谢美妆赞助品牌迪奥对创作论坛的大力支持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