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氏幽默解析姜文电影创作
4月25日,姜文电影大师班如约开讲,中国导演、演员、编剧姜文与知名影评人周黎明进行了一场生动有趣的深度对话,与观众及行业后辈分享创作经验。

大师班活动现场
姜文是中国电影界极具辨识度的一位创作者,在导演、表演、编剧多重身份中自由切换,始终保持旺盛的创造力,每一次出手,都会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惊喜。在电影大师班活动中,姜文更是用赤诚的态度毫无保留地为大家分享了创作前、中、后期多个维度的经验,也给予了行业后辈很多鼓励,用一句句幽默坦率的“金句”数次点燃现场氛围。
“拍电影,得先问问自己要表达什么”
在活动开场,姜文导演迫不及待地表示——这次活动的目的就是与喜欢电影的人、想拍电影的人深度交流,他一定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的经验、教训和看法统统分享给台下的年轻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姜文导演把电影创作分为前、中、后期三个阶段,为大家分享电影的全流程制作经验。

姜文
前期创作以小说改编、灵感来源、剧本创作几个主题展开。姜文的不少作品都由小说改编而来,但最终呈现的故事可能与读者眼中的原著有所差距。面对这个问题,姜文坦白地回答道:“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改成那样,不是故意的。”但随后他给出了解释,很多时候,原著小说对他来说是创作启发,当他在阅读的过程中,一个故事逐渐成型,没有小说的刺激,也就没有后来的故事。姜文导演引用鲁迅对《红楼梦》的分析作比:“你是谁,你就会看到什么。”
当周黎明问到青年人该从什么地方汲取创作灵感时,姜文导演回答道:“真想拍电影,先问问自己,你有什么要表达的。如果你没什么要表达的,那也拍不好。电影技术那部分是工具、是话筒,但你要说什么很重要。如果没有自己的态度、自己要说的话,那你会很受罪,干起活来也会很难受的。”姜文以创作欲望为锚点,给出后辈最直接的答案:想表达的内容比它的介质更重要。
“没有态度就没有幽默,没有幽默就没有戏剧”
随后,周黎明又提及姜文导演作品中出现的那些广为流传的“金句”,是拍摄时的灵光一闪还是创作时的长久酝酿,姜文导演斩钉截铁地回答道:“我的所有的电影没有一句是临时加的词儿,都是事先写好剧本的。写剧本的阶段非常重要,是锤炼这个电影的阶段。我是话剧出身,我知道临场发挥有多么重要、多么难。我演话剧的时候很盼望‘出事儿’,有很强的恶作剧心态,出事儿了看临场反应才知道谁是真正会演戏的,但这可遇不可求。”
周黎明认为,姜文导演作品中呈现出一种“高级的幽默感”,姜文导演则表示:“没有幽默什么都没有,没有幽默连戏剧都没有。幽默就是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没有态度就没有幽默,没有幽默就没有戏剧。”围绕喜剧与人生的话题,姜文导演更是幽默感十足,妙语连珠:“人类这种动物比较有意思,人其实生活在很尴尬的状态里,你反正得死,但是你还玩儿命在活,这就是每个人面临的人生,这本身就有点可笑,或者说荒诞。”

周黎明
对于剧本,姜文导演的态度是非常严谨的,他认为创作的必要性前提是要理解人物本身,创作者必须了解人物的时代背景、人物的所遇所求。他以AI大模型为喻,分享剧本写作模式:“写剧本就好像现在的AI大模型,比如说现在这个场子,你在脑子里有一个模型出来了,其中第六排的一个人,你在写他,他翻过来调过去你都知道怎么写。但是如果你对整个这件事情没有概念,甚至没有其他不出场人物设计的模型在脑子里,你就不知道怎么写。我写剧本的时候不累,但是弄这个模型的时候比较累。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那个环境周围应该是什么,甚至天气、环境、人文环境、历史环境你清楚了,你再拎出这几个人物写不累,很有快感。”
“葛优就当葛优来拍,周润发就当周润发来拍”
在提及拍摄中的经验时,姜文的建议是——“不要成为扮演导演的导演”。他认为导演在现场主要的任务是为各部门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圆满地完成拍摄。“我找了葛优、周润发,我要把葛优变成周润发,把周润发变成葛优,那我何必呢?葛优就当葛优来拍,周润发就当周润发来拍。千万别逼着葛优变成周润发,这太难为人家了。”
由于演员每次表演都需要投入巨大的情绪劳动,因此他会在导演工作中适当地给演员带来情绪价值:“我的做法很简单,就是‘吹捧’,让演员高兴得忘乎所以。他只有忘乎所以的时候才能做出各种你想要的东西,不要老批评他,会演不好。导演行使权力的做派特别不好,要爱护演员。”

姜文电影大师班现场
到后期制作环节,周黎明提出关于剪辑的话题,姜文导演认同剪辑的重要性,电影是剪辑出来的艺术,有时同样的素材在不同的剪辑师手中呈现的效果也会天差地别。但自己的作品并不会在剪辑时做出重大内容调整,因为所有需要呈现的内容在剧本创作阶段都已经定型。为阐释这种创作理念的差异,姜文以亲身参演的《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和影史经典《乱世佳人》为例——这两部由多位主创共同完成的作品,恰恰体现了好莱坞工业体系中常见的“后期补拍修正”创作模式。他指出这种集体创作机制下,确实存在通过后期大规模补拍、修改来重塑故事的可能,但强调创作方法必须与作品属性相匹配,像《教父》这样具有强烈作者属性的作品,是无法通过后期手段来实现艺术表达的。

姜文
“激起的浪越多,越有意思”
面对如今飞速的科技进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用更加方便快捷的方式接触剪辑技术,但姜文始终认为,尖端的设备和产品并不意味着可以产出更加精良的作品,一部电影作品,最重要的还是要回归到内容层面,这又体现出他的“内容本位”观点:“凡是技术可以解决的问题,现在操作起来是比以前更容易了。但最顶层的那部分内容只有靠自己,最后那点儿还得靠人,没有人,做不到。”

姜文电影大师班现场
对于观众对自己作品的解读,姜文导演则抱有喜闻乐见的态度:“假如(解读)一石激起千层浪,那是好事。激起的浪越多越有意思。”姜文导演更是以“蒙娜丽莎”为例,生动阐释“好看”和“看懂”之间的关系:“蒙娜丽莎在那儿微笑那么多年了,你能懂她什么?如果你说不行我必须得明白,你把蒙娜丽莎的嘴撬开,利用AI技术让蒙娜丽莎说说,蒙姐你乐啥呢?你看看蒙姐说出来的答案,是比她不说强呢,还是说出来更好。蒙姐不吭声的时候,我觉得挺好,有点神秘感。蒙姐说话,也不是不行,看个人喜好。”
整场电影大师班持续近两个小时,姜文以一贯的坦率、幽默和犀利风格,为台下观众带来了一场魅力十足的经验分享。他不只是讲述创作,更在不经意间传递了一种精神:拍电影不是模仿公式,而是敢于出发、认真思考、绝不随便。或许正如他说的——“激起的浪越多,越有意思”,中国电影的今天只是一个开始,更多属于每一个年轻创作者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姜文电影大师班现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