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8日下午,在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由编剧帮承办的第五届中国电影编剧研讨会在北京国际饭店成功举办,本次对话的主题为“从编剧到导演的成长之路”,由编剧帮创始人、年度编剧行业盛会编剧嘉年华发起人杜红军主持,特别邀请了张小北、吴楠、于淼、田羽生、袁媛等多位转型为导演的编剧作为嘉宾出席论坛,分享跨界经验和心得,为电影创作者提供职业发展建议和创作思路。
回顾去年到今年第一季度的电影市场,涌现了不少优秀作品,类型也更加多元。近几年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那就是新导演势力的崛起。最近几年,新生导演力量持续迸发,而在这些导演新力量中由编剧跨界为导演的不在少数。仅在最近一个月中,就有三位由编剧转型的导演有作品上映或即将上映,包括邵晓黎的《我的宠物是大象》,崔斯韦的《雪暴》和吴楠的《狗眼看人心》。
实际上,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现在,电影市场在发展变迁的同时,就不断有创作者出局和更年轻的创作者入局,带动市场的创作者们来了一次更替。最近几年,很多有成熟作品的编剧都开始转行做导演,编剧转导演已经成为目前国内除了摄影师转导演、演员转导演、新人扶持计划之外最重要的导演来源。薛晓路导演在《北京遇上西雅图》大获成功之前、田羽生导演在《前任攻略》系列之前、俞白眉在和邓超共同执导《分手大师》之前、于淼在执导《来电狂想》之前,都曾以编剧的身份活跃在业界。再往前,更有曹保平、陆川、王晶、王家卫等一众著名导演都曾是编剧。
这些转行做导演的编剧,大多都是在积累一定经验之后,出于机缘巧合、市场环境、自身突破等等原因选择转型。著名导演姜文就曾说过:拍电影首先要纸上谈兵,把故事写得精彩,不懂剧本的人比其他任何跨界做导演的人都可怕,所以相比于其他行业转行做导演,编剧还是更靠谱的。不过,从纸上谈兵过渡到真刀真枪,还需要积累实际经验。因为转型不仅意味着身份和职能的转变,也同时意味着机遇与挑战并存。例如,除了在剧情上做专业把控,编剧转型做导演还意味着需要具备项目思维,需要了解演员调度、摄影、剪辑乃至特效等方面更加全面的知识,才能掌控整个电影的艺术创作。
在本届主题为“从编剧到导演的成长之路”的中国电影编剧研讨会上,主持人杜红军在开场讲话中就明确本次论坛对于“编剧转导演”的定义,即“在做导演之前至少写过一部以上剧本”,并指出目前大概有四十多位导演符合这样的定义条件。接下来,几位嘉宾分别做了自我介绍。张小北,曾作为影评人和《李献计历险记》《匹夫》的编剧而闻名,最近拍摄的科幻电影《拓星者》正在后期制作中;吴楠,《满城尽带黄金甲》《王朝的女人》《疯狂的外星人》编剧,近期执导的《狗眼看人心》即将上映;于淼,《情圣》编剧,执导了《来电狂想》;田羽生,《人在囧途》编剧,执导了《前任攻略》系列;袁媛,《滚蛋吧,肿瘤君》《后来的我们》编剧,最近执导了《西晒》。几位嘉宾中有的是原本就心怀导演梦,有的是在机缘巧合之下走上导演路,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他们的初衷都是讲好故事,创作属于自己的好作品。
在论坛上,大家分享了自己从编剧转型到导演的优势和困难,以及跨界经验和心得,也谈到了上面说到的实际经验和纸上谈兵的问题。张小北导演认为,自己当导演后每一步都是困难,“在中国做导演很大程度上是在做剧组的管理工作”。于淼导演则认为:“有编剧这行垫底什么活都能干,因为编剧是很有韧性的”。田羽生导演则在经费管理上给新人导演提出了建议:“无论电影预算是多少,都得多要500万!”对台下立志走上导演路的编剧同行们来说,几位嘉宾提供的职业发展建议和创作思路都极具启发性。
在论坛环节结束后,著名编剧、作家宋方金和编剧帮创始人、年度编剧行业盛会编剧嘉年华发起人杜红军分别上台进行了个人演讲。两人从不同层面探讨了编剧和导演行业的异同和行业变化趋势,并鼓励编剧们坚持下去,不管是坚守编剧路,还是追寻电影梦,都要有足够的心理建设做好“长跑者”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