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5日,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艺术电影论坛”在北京饭店北京宫盛大召开。作为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六大主论坛之一,论坛以“为何与何为”为主题,邀请了国内外的艺术电影创作者、制片人、推广人等,分享了各自对艺术电影内涵的理解和工作经验,广泛交流了国内艺术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方向,展示出了艺术电影参与人的决心与信心。随着国内电影市场不断多元化、多样化,中国艺术电影必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未来。
回顾历程,展望艺术电影发展新时代
电影是娱乐,电影是商业活动,电影也是艺术。自电影诞生以来,作为目前感官体验最丰富的一种内容载体,早已成为艺术家最热衷的实践之地。中国一直以来都不乏渴望艺术创作的电影人,但艺术电影在过去许多年里,因为不具备票房吸引力,一直被市场所忽视。
然而,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中国观众的观影素养不断提升,艺术电影也越来越成为电影市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去年的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艺术电影论坛”还只是一个临时的论坛。今年,在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的高度重视下,“艺术电影论坛”已经升格为电影节的六大主题论坛之一。
4月15日下午两点,题为“为何与何为”的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艺术电影论坛”在北京饭店北京宫隆重拉开帷幕。国内外知名的电影制片人、艺术电影导演、宣发及放映负责人等等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艺术电影的发展。
本次论坛到场的领导和嘉宾,有国家电影局副巡视员陆亮,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电影局局长陈名杰,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全国艺联负责人孙向辉,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第一副总经理黄群飞,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张晓光,阿里影业高级副总裁、淘票票总裁、优酷电影总经理李捷等。此外,论坛还邀请了来自海外的法国导演泽维尔·勒格朗,美国电影制片人雅明·奥布莱恩,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副主席希德·甘尼斯。
论坛伊始,陈名杰局长首先发表了致辞,他提到,艺术电影现在越来越受到北京观众的青睐,艺术电影在北京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针对现在的艺术电影,他提出了三点思考,即如何把握好艺术电影的社会属性和商业属性,如何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积极性,如何把握好创新、创业、创造三者的关系。
紧接着上台的是中国电影资料馆的馆长孙向辉女士,她带领大家回顾了全国艺术电影联盟的成立与发展历程。
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简称全国艺联)正式成立于2016年10月15日。30个月以来,全国艺联通过各种形式已经放映了共计80部艺术影片。加盟影院已经覆盖248个城市数量达到3222家,加盟银幕达到了3795块。活跃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41个影迷群,也为全国艺联的发展提供了温暖的鼓励和支撑。目前正在全国艺联专线上映的《波西米亚狂想曲》,累计票房已经超过了9千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去年荣获金狮奖、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罗马》将众望所归,于今年5月登录全国艺联。
对于艺术电影的看法,孙馆长引用了一句电影大师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名言:“让一个人置身于变幻无穷的环境中,让他与数不尽的或远或近的人物错身而过,这就是电影的意义。”
阿里影业高级副总裁、淘票票总裁、优酷电影总经理李捷,为大家带来了第二个主题发布。他通过淘票票购票平台的大数据分析,为大家展示了如今中国观影的意向更加趋于多元化,观众群体更加趋于年轻化。另一方面,热爱艺术电影的观众往往是购票的忠实观众,他们会比普通电影观众更频繁去电影院。最后他表示,阿里影业是一家非常有使命感的公司,愿意承担艺术电影发展的使命,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经验交流,国际友人的艺术电影之路
艺术电影市场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地都已经经历了较长历史的发展,形成了成熟、全面的艺术电影产业链。今天的论坛,也特别邀请了国际知名的艺术电影相关人士,分享他们自己的经验。
来自法国的新锐导演泽维尔·勒格朗,其处女作《监护风云》就在2017年获得了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最佳处女作奖,成为了欧洲近两年炙手可热的电影新人。此次来到北京国际电影节,他也在“艺术电影论坛”上分享了自己在法国观察到的艺术电影行业现状。
在他看来,即使在法国,艺术电影的生存现在也遇到了一些困难。艺术电影可以获得的资金越来越少,另一方面,艺术电影发行的数量却在增多,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艺术电影所面临的另一个困境在于影院,电影院给出了多样化选择,大家反而不一定都会选择艺术电影。
另一位来自于美国的独立电影制片人雅明·奥布莱恩,也上台谈及了自己制作艺术电影的经历。他坦诚,拍艺术电影要做好的作品,也要解决钱的问题,有时候可能非常难以平衡两者的关系。他分享了去年制作两部电影的故事,一部是大制作,阵容强大,野心勃勃,但最终因为多方面的限制,选择了线上发行。另一部是小制作,成本非常紧张,目前却已经进行了院线预售。
作为经验丰富的制片人,他告诉所有同行们,最重要的是,在拍摄电影的时候,要给团队营造良好的环境,至于电影是否能最终取得成功,最好还是由会讲故事的人来给解答。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副主席希德·甘尼斯绝对能称得上国际级的电影人,他为中国同行现在如此重视艺术电影的现状感到欣慰。他表示,艺术电影在全球的电影业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影响力不会有任何消减,未来也会看到更多、更好的艺术影片。
另外,他还为大家分享了美国奥斯卡奖的选片及推广策略。他提到,年轻电影人是最有热情的,这对于全球来讲也都是一样的。奥斯卡有许多不同的分支,每个分支的委员会,会负责去寻找好的电影人。他们寻找的不仅是年轻的电影人,更重要的是优秀的电影人,只有优秀的电影人最终才能成为我们的会员。他还提到,奥斯卡现在变得越来越包容,越来越国际化,未来也会需要更多的中国电影人加入。
创作对谈,聚焦乡愁式的本土创作
本次论坛上最受瞩目的,当属由国内四位优秀青年艺术导演组成的对谈沙龙。沙龙由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教授左衡担任主持,邀请了万玛才旦(代表作《塔洛》《撞死了一只羊》)、杨超(代表作《长江图》)、陆庆屹(代表作《四个春天》)、杨明明(代表作《柔情史》)四位当前在国内备受瞩目的新锐艺术导演,共同探讨了中国艺术电影与本土化表达。
万玛才旦去年的新作《撞死了一只羊》入围了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并获得了最佳剧本奖。该片还因王家卫导演担任监制,受到诸多影迷的关注。左衡老师首先向万玛才旦提出了问题:“艺术电影对于您来说,是怎样的存在?”
万玛才旦坦言,艺术电影的创作可能就是一个寻找主题的过程,是一次精神之旅。但其涉及的主题,是很宽泛的,不单单是唯一的主题,其实涉及到很多的主题。他还补充道:“从某个层面讲,电影对我来说就是一种信仰。”
杨超导演重点讨论了艺术电影的含义,即什么是艺术电影。他认为,艺术电影的目标,就是要探索电影艺术的边界,要向全世界的电影史证明中国,也可以发现新的影像,在电影中创造新的文化。
万玛才旦导演在对谈中重点表达了电影信仰与情怀
杨超导演论及表演时说,要“带有强大的信心生活在镜头面前”
杨明明导演分享了自己表达情感的独特方式
陆庆屹导演强调影片中蕴含的“诗意”
他还认为,艺术电影票房不好,不应当理解为遇冷,而是它就是理应如此。艺术电影既不需要骄傲地高高在上,也不需要悲情的形象来获取同情,这是没必要的。
作为年轻的艺术电影创作者,杨明明则分享了自己如何走上导演之路的故事。她坦言,之所以选择拍艺术电影,是因为自己愿意用这样的方式思考,这对于自己来说是浑然天成的。
陆庆屹是四位导演中唯一拍纪录片的导演,今年年初他以自己家人为对象拍摄的纪录片《四个春天》成功上映,受到了诸多好评。他提到,如果你热爱自己的生活,你真的很享受它,那么你就应该记录下来。记录这件事情非常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记录下来,流逝的时光才能成为永恒。
如主持人左衡所说,这四位导演在作品中都体现了非常不同的风格,对于生活有着不同角度的观察。而正是这种独一无二的视角和思索,才能为电影艺术注入新鲜的活力和与众不同的创造力。
商业推进,解放艺术电影宣发思维
论坛的第二场沙龙,则是由知名的宣发放映负责人围绕“‘艺’海风云:艺术电影发行放映模式探索”主题展开讨论。沙龙邀请了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第一副总经理黄群飞,北京聚合影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讲武生,路画影视创始人、CEO蔡公明,合瑞影业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及糖果世界(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田祺,卓然影业董事长、CEO张进,以及中国电影资料馆收集整理部主任、电影节展映项目负责人、全国艺联总协调人林思玮。
黄群飞对于当前全国艺联的发展规模表达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目前加盟全国艺联的电影院太多了,未来应该进行精简筛选,艺术电影的发展并不应该像商业电影那样铺开得太宽,全国艺联最终的目标还是要引导观众向小众电影关注。像《波西米亚狂想曲》这样取得高票房的电影其实不能算作严格的艺术电影,它只是在全国艺联发展之初,作为有力的宣传工具,扩大全国艺联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讲武生主要阐述了自己对于艺术电影宣发的两个重要观点:第一,所有电影的发行,都需要提升对档期的重视,艺术电影同样如此;第二,需要始终关注当下时代的观影情绪。
蔡公明去年因为成功引进了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电影《小偷家族》,受到了高度好评。他指出,艺术电影有一批非常忠诚的粉丝群体,这部分观众的情感需要非常小心的把握。能够把核心受众的口碑做好,就已经完成了很大一部分工作了。另外,他也表示我国的观众分层越来越明显,市场需要不同类型的电影,这也起到了推动文艺片市场的积极作用。
谈及与艺术电影的合作,田祺的理由非常简单,就是自己喜爱艺术电影,认为这些电影是好电影。“从事电影宣发工作,我的初衷就是希望尽量做更多的好电影,更多有营养的电影。当你为它努力的时候,你也觉得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值得的。”同时,他也表示艺术电影的宣发并不像商业电影那么容易,它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张进接着发言,他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即如果过于关注艺术电影的票房产出,那么一定会从本质上带来难以接受的错觉和反差。他还提到,希望通过更丰富、多元化的放映方式,推动观众对艺术电影的认知,培养他们的审美习惯。
林思玮做了最后的分享,他觉得艺术电影的发展是一个长久的市场培育过程,希望得到各位宣发公司的支持,也希望得到产业方、投资方的支持。只有这样,年轻导演机会才会更多,中国艺术电影的市场也才会迎来良好的创作环境。
至此,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艺术电影论坛”圆满落幕。经过热烈的交流与讨论,嘉宾们都为中国艺术电影的市场发展提供了诸多实践经验。这次盛大的“艺术电影论坛”,体现了中国电影人对艺术电影的高度关注,也明确地指出了艺术电影市场必将成为中国电影市场重要的一部分,是电影市场多样化不可或缺的内容。
艺术电影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需要国内广大电影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来推进。虽然过程会很艰难,但对于中国艺术电影市场的未来,大家都充满了信心。正如黄群飞总经理在论坛上最后的鼓励:坚持下去,精耕细作,一定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