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科学纪录片高峰论坛 科学纪实影像的表达语境与受众

  4月18日,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科学纪录片高峰论坛在北京广播大厦酒店观云阁举行。论坛由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和纪录中国理事会承办,邀请了国内外科学纪录片导演和制片人、专家、科普人士、科学纪录片制作与播出机构以及相关专业媒体,以科学纪实影像的表达语境与受众为主题,开展系列讨论。

  论坛分为嘉宾对话、主题演讲和圆桌会议三个环节,就当下科学纪录片的创作和传播,进行专业的分享与交流。科学纪录片是科学和影像的结合,如何以纪录片为载体,有效构建科学与受众的连接,提升科学纪录片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社会价值,是值得科学纪录片创作者及相关从业者思考与分享的话题。

  第一轮对话环节,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雅欣担任主持,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节目中心主任、新纪实(北京)传媒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严崴,中国视协顾问、中视协电视文艺委员会会长赵多佳,法国科学与电视协会联合创始人法布里斯·埃斯特维,国家地理中国区节目及制作总监王雁,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社长胡洪亮,中国研究型医院人工智能分会副主委吴振洲担任对话嘉宾。

  中国视协顾问赵多佳在对话中分享了一个观点——科学纪录片的发展与国家经济水平、科学发展密切相关。科学纪录片的制作很不容易,首先,它有很高深的科学的知识;其次,在呈现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拍摄技术经常要用到高科技,才能提升内容的表现力。谈到科学纪录片和受众关系的话题,她提出需要把握好三点。第一是要讲清楚科学知识,让观众能够看明白;第二,要引起受众的兴趣,创作者也要对呈现的科学有兴趣;第三,要让受众参与到科学纪录片的制作中来。

  王雁分享了国家地理科学纪录片的发展经验。科学纪录片占到国家地理每年所有节目产量的15%左右,承载了国家地理的科教任务,并在制作手法上进行各种创新尝试,例如寓教于乐的纪录片《脑力大挑战》,通过主持人的带动抛出问题,让受众了解人的大脑的运作;今年,国家地理与奥斯卡获奖电影《黑天鹅》的导演合作的科学纪录片《被点亮的星球》,将要播出。

  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节目中心主任严崴,坦言科学纪录片非常难拍,既费钱又费力,收视还不好。科学纪录片的制作首先力求足够的准确,足够明确地传递信息;其次,方向要明晰,在这个方向上一直往前走。

  第二轮对话环节的嘉宾来自于纪录片制作和播出机构的资深人员,分别是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制片人秦蕾、杜比实验室大中华区应用及方案技术总监李新、阿里大文娱优酷纪录片中心总监张伟、企鹅影视纪录片工作室总经理朱乐贤,中国纪录片网、纪录中国理事会秘书长张延利担任主持。

  杜比实验室大中华区应用及方案技术总监李新,分享了杜比在视听技术上的研究与科学纪录片结合的可能性。“这些工具跟纪录片的拍摄结合,会给大家带来声音和视觉方面的全新体验”。企鹅影视纪录片工作室总经理朱乐贤,接着李新的话题谈到纪录片《风味人间》。这部纪录片在科技上的突破有超微摄影,使用了杜比的新技术,制作前期便与杜比进行了创作沟通。新技术的使用虽然会延长制作周期,但能够带来更好的体验。

  在增加科学纪录片受众方面,朱乐贤以腾讯推出的科学纪录片季的节目《火星时代2》为例,说明他们正在尝试通过做科学纪录片普及的方式来增加用户。接着,他们还将推出BBC、国家地理出品的科学纪录片,以播出季的概念推广科学纪录片。

  主题演讲环节,法布里斯·埃斯特维的演讲主题是近十年西方科学纪录片的发展特征;国家地理亚洲暨中东地区节目制作副总裁李美仪和Discovery亚太区副总裁、大中华及韩国区首席内容官魏克然的主题演讲,从各自角度谈到了纪录片制作在不同地区的特征和传播经验。

  本次论坛邀请的嘉宾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平台以及创作形式的角度,针对科学纪实影像的表达语境与受众的主题,结合实例,充分讨论了科学纪录片在当下的创作和传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