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作为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主论坛之一的“中印电影合作对话论坛”在北京饭店北京宫成功举行。中国和印度同属世界两大文明古国,文化交流渊源已久,两国不仅拥有规模庞大的电影市场,也都正经历着电影产业的飞速发展。为了进一步促进两国电影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中印双方知名电影人汇聚一堂,回顾了电影创作的成功经验,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共同探索中印电影合作发展的未来。
中印交流源远流长,电影大国聚首北京
2019年4月18日下午,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印电影合作对话论坛”在北京饭店北京宫如期举行。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飞进,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电影局局长陈名杰,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局长杨烁和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王志出席论坛。
印度是全球第一的电影生产国,每年电影产量接近2000部,全国建设有多个体系成熟的影视工业基地。其中,位于孟买的“宝莱坞”影视基地是印度电影产业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代表,以出产喜闻乐见的喜剧片、歌舞片、动作片为主。
近年来,“宝莱坞”电影也在不断寻求突破创新,涌现了许多兼具现实性、艺术性、娱乐性的佳作,如批判僵化大学教育的《三傻大闹宝莱坞》、触及择校内幕的《起跑线》、表现印度人在美国受到不平等待遇的《我的名字叫可汗》、表现印巴两国政治与宗教矛盾的《小萝莉的猴神大叔》。
中国是目前最受世界瞩目的电影市场。十多年来,中国电影产业以极其迅猛的速度发展,全国银幕总数突破了6万块,居于世界电影银幕数首位。去年,中国电影市场突破了600亿的票房规模,仅次于美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与此同时,国产电影的质量也大幅提升,不仅诞生了多部超过20亿票房的国产电影,还在观众中获得了高度的评价,实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赢。
作为两个电影大国,相互之间必然有诸多可以相互学习借鉴的地方。随着中印两国电影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双方对于电影合作的诉求也越来越强烈。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印度电影周”作为电影节的亮点活动受到了热切的关注,而此次召开的对话论坛,正是在“印度电影周”期间最重要的活动,也是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六大主题论坛之一。
本次论坛,邀请到了被誉为“宝莱坞之王”的著名印度演员与制片人沙鲁克·汗,以及《小萝莉的猴神大叔》的导演、编剧卡比尔·汗。中方则邀请了拍摄了《我不是药神》的中国新锐导演文牧野、北京文投集团董事长周茂非、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总经理苗晓天、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学院博士于秋阳。借助论坛的形式,中印电影人共同聚焦两国电影合作潜力,分享双方优秀作品制作经验,探讨中印电影共同发展的未来。
东方文化丰富多彩,两地共享创作心得
本次论坛邀请的嘉宾都是优秀的电影制作人、创作者,并且都在合拍片拍摄上具有丰富的经验。
作为专门管理、协调和服务中外电影合拍片的机构负责人,中国电影合作制片有限公司总经理苗晓天首先发言,他认为,合拍片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潮流,其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国际资源的整合。他还表示,合拍电影的目的并不是要把中国电影推向海外,而是要通过合作的方式,提升合作我们的电影品质。
北京文投集团董事长周茂非在制作由成龙主演的电影《功夫瑜伽》时,便已经与印度有过密切的合作。影片不仅在印度国内取景,还将印度传统文化和民族元素融入到影片故事当中。
周茂非在论坛上表示,中国跟印度方面的电影合作,在多方面都是具有基础和优势的,比如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都具有巨大的电影市场,一定会有广阔的合作前景。他还表示,一定会积极响应并支持中印合拍的项目。
去年取得31亿票房和超高口碑的影片《我不是药神》,也同样有一部分场景是与印度合作拍摄的。该片导演文牧野在现场谈到了自己对于合拍片创作的看法,他表示,自己在做电影时会要兼具三个特性,即娱乐性、社会性和引导性。他认为国内许多现实主义电影在这三者的结合上做得不太好,所以市场表现一般。而很多印度电影却能够在批判现实问题的同时,以一个温暖的希望结尾。他认为,这也是我们在制作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时应该朝向的目标。
近年来,印度电影在世界上的成功有目共睹。更令人羡慕的是,印度电影在本土市场非常具有竞争力,即使是在全世界都很强势的好莱坞电影,也难以在印度国内对印度本土电影构成冲击。
出演了《阿育王》《宝莱坞生死恋》等多部经典影片的沙鲁克·汗,不仅在印度是家喻户晓的著名演员,在全球范围内也是极具影响力的电影人。他在论坛上谈到,艺术本身就是合作的呈现,我们要充分尊重彼此的资源,要尊重彼此的市场,要去打破障碍。在做合拍片的时候,要考虑清楚目的是什么。是出于商业的目的,还是想关注严肃的议题?
在他看来,世界各地的电影都有相通之处,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中国电影也对他产生了很多影响。他说:“虽然我们的语言不同,但文化的相似性很多,我们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并从童年时期就深植于我们的心中了,我们要做的就是从这里挖掘。”
另一位由印度远道而来的嘉宾、导演与编剧卡比尔·汗分享了他在印度影视行业的多年心得。他提到,印度电影产业过去遵循的是“明星中心制”,但近十年来,导演慢慢走到了中心地位,制片和演员都会非常信任导演,这样也就推动了印度电影行业的转型。当红演员与好的导演相互配合,也能引起观众更多的期待。
许多获得成功的印度电影,几乎都有优秀的印度文学作为基础。如于秋阳老师提到,沙鲁克·汗主演影片《宝莱坞生死恋》便是根据一本出版于1917年的印度爱情浪漫小说改编而成。这部小说曾在印度文学史上影响巨大,被多次翻拍搬上银幕。另外,印度史诗大片《巴霍巴利王》也是取材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的故事。
当然,真正在中国观众中引起巨大反响的,更多的还是直击现实题材的印度电影,像《摔跤吧!爸爸》就根据印度报纸上的一则真实报道触发的创作灵感。正如卡比尔·汗在论坛上反复强调的,一定要有一个好故事,好故事是不分国界的,“只要你呈现的方式得当,不管是中国还是印度,一定都会广受欢迎”。
亚洲同行团结奋进,国际合作未来可期
论坛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回归到中印两国合拍方向的探讨。目前,中国已经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耳其等多国开展了电影合拍项目。而中印两国虽然已经进行了多年的交流与沟通,并且也开始有意借鉴对方的文化特色融入到本土电影的拍摄中,但至今两国还尚未形成切实的合拍片项目。对于如何寻找到适合于两国进行合拍的电影题材,论坛的两国嘉宾也展开了深入交谈。
苗晓天表示,合作的第一步总是很难的,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合拍一部电影,而是要合拍一部优秀的电影。中印双方的电影人需要多接触,多交流,然后才有可能实现最终的合作。
从创作的角度,卡比尔·汗导演对于两国导演共同执导一部电影的模式感到很新鲜。他认为这是有可能的,两个导演分别执导一条故事线,再让这两条故事线汇在一起,“听起来会很有趣”。
文牧野导演也认为合作是可行的,同时他也强调,拍摄一个好故事一定要植根于自己所熟悉的文化。对于拍摄自己不熟悉的文化内容时,一定做长期的交流,甚至需要亲身去体验当地的文化。要么就是做单线式的拼盘,要么就是共同体验。
周茂非董事长非常同意沙鲁克·汗之前所说的,中印两国有特别相似的文化基础,因此两国的电影都在双方国家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回忆起自己年轻时观看的印度老电影《流浪者》,至今仍能记得片中的故事和音乐。
《流浪者》是上世纪50年代的印度经典影片,70年代引进国内后,在老一辈中国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前年在国内上映的影片《摔跤吧!爸爸》在中国取得了将近20亿元的票房,创造了非好莱坞外国电影在国内的票房新记录。这些都说明了印度电影在国内受欢迎的程度。周茂非相信,在此基础上,双方可以合作的题材应该是非常广泛的。
沙鲁克·汗对此表示认可,同时他也建议,不妨从一个简单的故事开始讲起。从商业的角度看,他觉得一开始起步的时候可能不要做成本太高的电影,“我们可以先开始探索,然后再去感受一下做出来的项目,是什么样的感觉,慢慢的再去做大项目,做更高投入的项目,逐步的做成熟”。
论坛最后,各位来宾纷纷表达了自己对中印电影合作的期待。周茂非引用了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一首诗句,“绿叶恋爱时就成了花,花崇拜时就成了果实。”伴随着中印双方电影人美好的愿望,中印电影合作对话论坛圆满落幕。中印双方电影合作的脚步,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