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打造中国电影新高度新格局新地标
北京国际电影节刚刚走到第7个年头,便迅速成为国际影坛的“新贵”,成为全球影人积极参与的光影盛事。但是,北京国际电影节并没有因此而懈怠,反而在不断地求新求变,秉承着“共享资源、共赢未来”的活动宗旨,定位于国际化、专业化、高端化和市场化,旨在搭建中外电影交流合作平台,促进中国电影事业、产业快速发展,充分体现大众参与、文化惠民的服务理念,彰显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深厚文化底蕴,努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平、中国特色、北京风格”的世界文化交流品牌。
电影科技国际论坛今年首次设立
北京国际电影节追求新思路
北京国际电影节从诞生之初就承载着确立中国电影产业话语权、引领全球电影新发展的使命,承载着助力北京文创产业新发展、放大首都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使命。
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新意从开幕式上就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开幕式深入探索电影与北京的灵魂,创意性地提出了“跨越时空”的晚会主题,并在开幕式中打造了四个超越与创新。第一是新视角,全面围绕“大师、大众、大市场”的宗旨,加入“向大师致敬”、 “直播连线电影院线和观众”等全新表达环节,在“感人”和“好看”的情境设计下,体现出北京国际电影节独特的思想高度和创意深度。第二是新氛围,所有表演和表达环节均紧扣电影主题,同时高度强调“中国意象”和“北京气质”对现场视听氛围的融合和融入。第三是新温度,开幕式无论从现场还是荧屏上,温暖是带给观众最直观的感受。这种温暖,来自于晚会环节中向电影人、电影、观众的致敬,更来自主持人及明星嘉宾的动情回忆和讲述。第四是新手段,在开幕式直播的过程中,导演组特意安排了全北京市当天同时段院线热度榜直播、院线观众的连线采访,并与新媒体合作,持续互动,制造全城参与的互动热情。
本届国际电影节在主体活动的设置上紧跟全球影坛的发展与中国电影的实际需求。北京国际电影节今年新设立了一个主题论坛活动 — —“电影科技国际论坛”,这是北京国际电影节为响应国家科技创新驱动的精神,帮助中国电影进行技术标准的完善,将科技手段运用到创作之中而设立的,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电影技术质量检测所党委书记、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副主席栾国志评价这个活动时表示: “这如同给电影插上了艺术与技术两个翅膀,帮助中国电影更好地飞翔。”
电影科技国际论坛的主题为“科技创新驱动电影提质升级”,邀请了国内外电影行业的专家学者作为演讲嘉宾在论坛发表主题演讲,内容涉及数字电影技术标准、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电影全产业链布局、新技术在电影摄制中的应用等话题,并共同探讨科技创新对于电影提质升级的重要意义。
此外,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首次设立“大师名作”板块。今年,著名影人雅克·贝汉先生受邀担任纪录单元的名誉主席,其最新创作的自然纪录电影《地球四季》作为纪录单元的开幕影片。纪录单元还举办“雅克·贝汉自然纪录电影国际学术研讨会”、新闻发布会等系列活动。其次,本届纪录单元为呼应国家战略,设立了“一带一路”主题日,举办“一带一路媒体传播联盟主题论坛”、“丝路联播网国际媒体圆桌会议”、 “一带一路纪录作品展映”等系列主题活动。纪录单元首次采取国际选片人制度,共邀请到223部中外优秀的纪录片作品,其中不乏奥斯卡奖及柏林电影节、圣丹斯电影节、阿姆斯特丹纪录片节的获奖作品。

项目洽谈现场
与往年相比,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的中外合拍纪录电影,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上了一个台阶,显示出中外在纪录电影合拍上的新进展。纪录单元还邀请到德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的三位国际评委,与四位国内专家组成终审团。这些多国别和高质量的作品,有效地扩大了中国纪录片创作的艺术视野,并提升了其制作水准。
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的展映规模再创新高。10部国内外优秀纪录电影在北京各大影院展映,开票当天就有4部影片的影票售罄。这10部展映作品中,有6部是中国首映。
审视产业发展新视角
北京国际电影节已经形成了品牌,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 —在政府做后盾的基础上,得到了各方的支持。北京国际电影节也为电影行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为行业发展进行探索,不断提升专业水平,是电影节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需要一系列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在签约额不断上升的同时,北京国际电影节签约项目类型逐渐丰富,摆脱了最初的以电影项目为主的单一模式,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市场签约总金额达到 174.58 亿元,比去年增长6.9%,签约项目覆盖范围更加广泛。电影项目投资,特别突出的是中外合拍项目。除此外还包括电影产业基础建设类以及电影战略合作及影视基金类,不仅仅限于电影项目投资,而且覆盖到电影全产业链。电影市场签约额连续四年都在百亿以上。这体现出北京国际电影节签约项目已经着力关注北京影院升级建设和电影高新技术发展等领域,这些领域有助于完善北京电影产业的体系建设,凸显了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市场交流交易平台的功能。
随着北京国际电影节品牌力的不断提升,招商展会也积累了良好的人脉基础。第七届招商展会在以往基础上着重邀请境外展商参展,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共有181家国内外机构注册报名参展。不仅内地的重点展商积极参与,港、澳、台地区的重点展商也积极参与,例如,香港浸会大学和台湾展团。
除此以外,国外展商包括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以色列、美国、蒙古、澳大利亚等都加入了这个平台。
针对火爆的报名情况,为充分满足展商需求,第七届电影市场招商展会重新进行了展位规划,增加了展区面积。同时,加大海外招展力度,切实塑造北京国际电影节国际国内电影风向标的市场地位。展商类型分为出版社、行业协会、培训公司、法律事务所、影视基金、影院发行、版权销售与代理、宣传与营销、互动媒体与新媒体等,覆盖电影全产业链。同时,有针对性地邀请国内外研发电影新技术、探索营销新模式的重点展商进行集中推介、展示,以促成版权、合作、合拍等全面交流合作。北京国际电影节的这种自我审视与自我突破也为北京国际电影节带来了良好的声誉,成为电影人信任的平台。
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外合作论坛活动负责人苗晓天认为,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中国电影业崛起的时期。随着中美互相借鉴电影产业的成功经验,中国会逐渐形成一整套发展相对成熟的产业化管理方式和产品开发模式。而北京国际电影节对于电影产业新的发展空间的探索,将为中国电影提供可贵的经验与建议。

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ASC)大师论坛 — —电影艺术与科学的探讨举行
培育中国电影新力量
中国电影投资主体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由此带动了一批新晋人才、跨界人才不断涌现,新的作品形态、创作方法、话语方式不断走向市场前台,调动更多的观众走进影院,成为电影热点和舆论焦点。在电影人多代同堂的大背景下,中国电影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电影类型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变得更加自由,电影美学的经典叙事、经典类型、经典形象受到了更多的挑战和颠覆,电影的语法也变得跳跃性、快节奏、爆发力、假定性、夸张性、时空穿越等等,新导演所具备的电影观念与观众的电影需求之间达到了最大程度的契合。
北京国际电影节敏锐地抓住了中国电影的新现象,意识到中国电影的新热点正在以新的形式出现,形成电影创作和电影产业新格局,因此,多年来积极辅助中国电影产业迸发出崭新活力和旺盛的生命力,通过扶持电影新人来引导中国电影走向一个健康、活跃、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中国电影新力量对于国产电影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对以互联网为中心的媒介和文化产业的整合,对于小康社会文化消费需求的满足,既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某种规律,也体现了中国电影产业市场化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说,中国电影市场能够成为世界电影的奇迹,能够在全球电影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中国电影新力量的崛起息息相关,与国家政策的保护、北京国际电影节等平台的积极推动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中国电影新力量如何在尊重观众的选择和需求的同时,提升电影作品的文化含量、审美品质,在多样化的电影创作生产中推出具有历史深度、人性深度、审美深度的艺术佳作,也是北京国际电影节一直以来所关注的。北京国际电影节肩负着繁荣中国电影的使命与责任,不断地培育中国电影的新鲜血液。

电影嘉年华活动中,游客可以与中国制造的AI机器人“小胖”互动
项目创投是北京国际电影节为具有市场潜力的优质电影项目打造的孵化器。第七届项目创投形成了集“培训-评选-扶植-洽商-孵化-追踪-展示”于一体的项目交易市场,将“项目创投平台”打造成电影市场持续的亮点。通过数年的经验积累和优化提升,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市场项目创投逐渐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项目扶持孵化道路 — —立足本土、放眼海外,此模式逐步获得业内认可,也为参与创投环节的青年影人搭建了通向海外市场的平台。
往届项目《错换鸳鸯》和《爷爷的逆袭》获得第六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市场项目创投“戛纳新影人基金大奖”,导演兼编剧田里(《错换鸳鸯》)与导演张丰苗(《爷爷的逆袭》)登上2016年戛纳国际电影节“中国新影人基金论坛”; 《六周夏天》在第六届创投中获得“最具商业潜力奖”并摘得美国电影协会提供的“MPA大奖”;《我的特工爷爷》已于2016年4月上映并取得亮眼的票房成绩; 《喊山》被选为2015年釜山电影节闭幕影片,并于2016年8月在全国上映,广获赞誉。第四届“特别大奖”项目《七十七天》已进入后期制作,第五届项目《南极绝恋》也已拍摄完成,两片均计划于2017年上映。
为加大对青年影人扶持力度,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市场项目创投复审新增面试环节,邀请到青年导演杨树鹏、资深电影编剧袁媛、知名电影制片人陈力之担任复审评委,从36个进入复审的项目中筛选出20个涵盖喜剧、爱情、悬疑、科幻、剧情等多种类型和风格的电影作品,入围的前10个创投项目将会在集中培训后在市场开幕当天进行路演、终评。据悉,终评评委包括著名编剧何冀平、知名导演李杨以及资深制片人陶昆,不仅如此,资深业内人士何韵明、秦海燕也将倾力相助,担任本届创投培训师。

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宣传片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影片展映前播放
创投项目今年还在往届奖项评选及项目洽谈等环节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项目孵化扶持力度。除颁发四项大奖外,还引入了赞助类奖项,与国内外影视机构携手,共同扶植青年影人,助力青年影人进入国际市场。
此外, “华语新生代导演的路径选择”单元则聚焦中国电影新力量,希望能够为年轻电影创作者和从业者在电影语言、电影技术、电影管理方式等多个方面提供帮助。
打造中国电影新格局
中国电影产业的爆发式增长需要优质高效的要素资源对接平台强力支撑;需要研判市场、透视风向,定位中国电影自己的产业发展战略和目标;需要激活智慧、积淀思想,在电影票房市场放量增长的同时形成中国电影自己的产业发展理念和主张;需要确立中国电影产业在全球电影业界的话语权,引领全球电影产业新一轮的发展,开创世界电影文化、电影艺术和电影产业发展的新格局。面对这一切需要,北京国际电影节肩负使命,责无旁贷。
北京国际电影节与首都城市功能定位高度契合。北京从 2004 年的两条电影院线、10 家多厅影院开始起步,呈跨越式递增,如今,将近 200 家电影院、10 多条院线已经接驳了北京人生活的脉络,任人们的目光扫描至悠久的中轴线、繁华的市井商厦、静谧的居住区,甚至向外辐射的远郊地带,都能寻到电影院的坐标在熠熠闪烁,成为北京所穿戴着的优雅的文化礼服上一处处明耀亮点,让北京有了东方影都的气质与身量,使得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展映成为北京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影节片源的丰富、质量水准的提高及影院的豪华环境使得人们观影的热情足以“弥漫”影厅的座席,形成了北京国际电影节独特的观影地图。
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毋庸置疑,电影与北京血脉相连,北京电影产业的发展对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而言,是极其重要的栋梁支撑。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影响力还将顺着北京电影产业的发展触角逐渐延伸、交织、牵连,在这个古老都市的城池街巷间铺设出一条条通往奇幻梦境的轨道,让人们在转过某个寻常的街角,即刻便能与美丽的电影光影共同携手徜徉。
发布时间:2017年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