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科技国际论坛”由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主办,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承办。为贯彻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不断提高我国电影科技水平,加快我国电影强国建设,2017年起,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始设立这一主题论坛活动。
论坛邀请了来自国内外的六位电影科技专家与导演,围绕“高新技术格式电影摄制技术及综合应用”“高品质视效电影制作关键技术与应用策略”“精品三维动画电影制作总体设计与技术应用”“数字科技制作呈现出壮观动态的动作片”四个演讲主题进行演讲,阐述电影制作工业化体系构建对于中国电影产业提质升级的重要意义,探寻新时代创作生产电影精品的策略和路径,助力中国电影由“高原”迈向“高峰”,加快实现我国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转变。首先进行演讲的是BaseFX副总裁、中国影视后期产业联盟副理事长、亚洲视效预览协会理事谢宁,他的演讲主题是《视效电影工业制作体系构成及变革》。
谢宁笑称自己是“外行人”,学的是英语专业,最开始是做招商的,2003年来到北京进入特效领域。他认为电影工业正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世界电影重工业化趋势明显,电影的制作重心从前期转移到后期。而中国电影工业化加速的关键就在于电脑视效工业化。后期反逼前期,让视效预览成为投资人的好伙伴,推动电影制作流程变革,加快工业化进程。视效预览是普及视听语言和电影教学的利器,是中国电影弯道超车的涡轮增压机。电影工业体系最重要的是以终为始,所有环节的努力最终都要以所呈现的结果为导向。
澳大利亚资深电影制作人克里斯·高得菲认为,在一切电影制作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沟通”,因此他就“导演与视效总监之间的合作与沟通”进行了演讲。在每一次构思特效镜头时,都需要投入思考,去确保视效总监能够理解自己的意图。同时,也要重视拍摄中的反馈,只有通过反馈,才能知道拍摄的方向是否正确。只有及时地沟通和收集反馈,才能使得整个拍摄过程更快、更自然。
另外他强调,在所有的事情中预算是最重要的,拍摄、制作等一系列愿景都要在预算内以合理的方法实现,只有预算确定了,才能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最好的表演就是看不到表演,最好的技术就是看不到技术。索尼(中国)有限公司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创新业务开发本部技术总监王亚明首先向我们介绍了与二维活动图像质量相关的五个要素,以及人眼的视觉极限,并指出目前电影技术标准滞后的问题。
在他看来,电影技术发展的新动向就是高分辨率、宽色域、高动态范围、高帧率、高量化比特。但现实情况是,技术发展速度快,技术标准却进展慢。技术标准拖了电影行业发展的后腿,很多新的技术只能停留在试验阶段。虽然现在电影已从胶片脱离,但是很多技术标准依旧是胶片时代的标准,是典型的路径依赖。所以需要重新审视技术发展成果,制定新的电影技术标准,这需要全行业共同努力。拍摄制作都不是问题,显示才是问题。影院方面必须提供家庭无法实现的、独一无二的视听环境才能吸引观众。全球大部分LED显示屏幕都是中国制造,他相信在新的电影技术发展浪潮中,中国企业将大有作为。
美国知名导演安东尼·拉默里纳拉逐一对VR、图帕克、全息等新技术进行了介绍,他并不是很迷恋VR,他更偏爱全息技术,认为全息是未来娱乐的一个方式,并详细介绍了这项复杂的新技术。
拉默里纳拉用博尔特作比方,世界上跑的最快的人仍要学习跑步,科技在发展,视觉变得越来越复杂,那么他也要继续学习如何去看。在中国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教会中国导演怎么看画面,看视效。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家需要足够的时间去做好电影,不应该因为注重速度而忽视质量,没有足够的时间投入就没有好的艺术。目前是中国最好的机会,希望所有电影制作人都抓住机会,制作出好的作品,来和世界沟通。
加拿大影视人、编剧、导演艾朗·德罗谢,在现场亲自为大家播放了自己拍摄的作品。德罗谢导演用具体视效片段,直观地为大家展示了他们是如何运用技术的,也让我们看到这八年来技术进步为影片效果带来的巨大变化。在他的影片中,大部分特效都是为了保护演员的安全,德罗谢以几个危险的爆炸场景为例,为我们详细地介绍了拍摄方案的产生与执行。
蓝海彤翔集团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工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高性能计算中心副研究员高鹏东针对蓝海彤翔目前所作的工作进行了一些分析。
他提出虽然我国的电影市场是巨大的,但在生产上还不是一个强国,这是因为我们在标准化上还需要努力:在分工细化上,还要做出更多努力;在流程化管理上,还要更加完善。蓝海正在做的就是关于电影全方位周期的准备,从前期资金支出到最后宣发、上映,把一些工作分给不同的公司,但是分的过程以及想要的结构都要做到清晰的呈现。现在合拍片越来越多,异地制作人的沟通问题就需要˙直接在线解决。基于现状,既要提高在线沟通的效率,也要保障沟通信息的私密性。通过这种方式,与世界各地的电影人一同加快中国影视工业化的进程。
演讲结束后,论坛进入到最后的互动交流环节,来自国内外的六位电影科技专家与导演针对中国电影市场现状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其中BaseFX副总裁谢宁提出,目前国内技术人才难求,希望扩大人才寻求范围,对人才培养加大投入,吸引不同领域的人才进入到电影技术领域。在全球化的竞争中,争取找到弯道超车的方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在观众提问环节,一位观众向澳大利亚资深电影制作人克里斯·高得菲提出“数字拍摄是否会替代镜头拍摄”这一问题。对此,克里斯·高得菲表示:一些真实的感觉和灵感是很难从虚拟的拍摄中得到的,因此真实镜头的拍摄仍会使用。
电影本身就是科学技术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革命,19世纪末,正是由于许多科学家、发明家对科学的探索与实验,才有了电影。电影与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科技的进步必将带动电影的发展,而如何运用新的科技成果创造出更高品质的电影,对于中国电影来说至关重要。在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举办这样一场电影科技国际论坛,不仅为中外电影科技交流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也将通过互鉴学习,有力推动中国电影科技在制作领域的应用,铸就新时代中国电影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