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幕后的“配音之魅”——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探寻电影之美高峰论坛”

  4月21日,中国电影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副主席陈志强,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巡视员、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卞建国,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出席论坛并致辞。作为嘉宾出席的配音艺术家童自荣,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副院长王劲松,著名配音演员、配音指导晏积瑄,著名配音演员、配音导演姜广涛,中国台湾著名配音演员刘小芸,印度导演阿德瓦·香登以及罗马亚洲电影节主席、电影配音专家伊塔洛·史宾纳利先后进行了演讲。

  “探索电影之美高峰论坛”旨在深入研究电影的创作规律,挖掘电影作品的文化内涵,追寻电影美学的艺术品格,探索电影在普及文化、引导审美、促进实现“中国梦”等方面的功能,带领观众一起了解银幕背后的奥秘。

  在领导致辞后,著名配音演员、配音导演姜广涛携两位小朋友现场表演了《疯狂动物城》片段的配音,他们声情并茂,嘴型与画面一致,博得台下一片掌声。

  接着现场播放了经典影片《佐罗》的片段,并邀请片中佐罗的配音演员童自荣上台演讲。童老师为佐罗配音已是30多年前,但至今都让人难以忘怀。现场很多嘉宾都是他的粉丝,王劲松说童老师的声音太美了,他小时候都一直当作唱片来听。遗憾的是,童老师错过了与佐罗的扮演者阿兰·德龙两次见面的机会,他现在很想去看看阿兰的情况好不好。

  说到现在的配音工作,童老师调侃自己说:“现在我都是配一些妖怪,比如那个《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混沌。当然把妖怪配好也不容易,是要下功夫的。”他认为配音是语言的艺术,是对角色的塑造,配音有一种特殊的魅力,这种魅力简单说就是几个字:“让我躲在幕后”。不出现在观众面前,能保持神秘感,如果站到台前来,这份特殊的魅力就不复存在了。他很感谢北京国际电影节重视配音领域,为这群“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幕后工作者”举办本次论坛。面对现在相对不景气的配音行业,童老师表示既伤心又不甘心,但依然会把工作做好,重新振兴配音事业。最后,应现场朋友们要求,童老师在演讲的最后还为大家朗诵了《岳阳楼记》的选段,声音浑厚、耐人寻味。

  王劲松在表达对童自荣老师的崇拜中开始了自己的演讲,他说声音是从十个方向来给我们的感官做一个非常大的声场,创作一个美妙的艺术空间。他认为是电影的声音、台词、音乐综合起来的声效,使电影的主题得到升华,使想象能够延伸,把画面之外最美妙的含义通过声音的方式静静地流到心里。他殷切地希望声音的艺术可以受到重视,新一代的年轻人要意识到,无论如何要把台词练习好,要对声音艺术和语言艺术有更高的追求,提升自己的境界和专业水平,达到无愧于老一辈艺术家的期望,配出更好的译制片。

  晏积瑄则以《进口电影国语配音的发展趋势》为主题进行了演讲,和大家回忆配音市场的过去,思考配音演员们的成长,展望配音市场的未来。首先她与观众回顾了中国译制片的历史,介绍了老一辈电影配音演员的代表作,以《列宁在1918》《保尔柯察金》《王子复仇记》《摘苹果的时候》等一系列经典译制片为例,带在场的每一个人领略那段辉煌的过去。接着以自身的配音工作经历,为大家展现了绚烂的“参考片”时代。她提出,并不是说好听的声音就是好的,而是能把角色塑造好的声音才是好,厚实的声音、沙哑的声音都是需要的。同时她也对现今配音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思考,她认为配音演员正面临特别严峻的挑战,科学技术的发展、观众对原版声音配字幕的需求、引进大片配音明星化等都是需要大家积极面对与探讨的问题,配音演员们不断提升自己配音水平的关键时代来临了。但她觉得这个行业不会消亡,也感谢大家能来参加这个论坛,一起来拥抱配音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重新认识配音》是姜广涛现场演讲的题目。他首先为大家介绍了配音是什么,以及不同人群对配音的理解。他曾亲历译制片的辉煌年代,在泥泞中摸爬滚打一路从为配角配音走到了为主角配音,2000年后他参与了《指环王》《变形金刚》等影片的配音。但如今译制片的影响力早已不能与上世纪80 年代相比,劣质译制片伤了中国观众的心。字幕版本的译制片成为了主流,配音的版本越来越难寻觅得到。有一些国家的政府不允许一些电影以其他国家语言在影院公映,姜广涛认为他们是在保护本国的语言。语言是文化、是文明、是一个民族的传承,一个民族如果语言被攻陷,它将前途未卜。他说:“我们中华民族的好的文化要传播出去,外面的好的文化要进来,但意识形态领域的很多东西,那些老牌的欧洲国家,他们比我们谨慎得多,我觉得我们的政府应该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字幕片和配音片的问题,可能未必是市场选择问题。”另外他还提出要把前辈们给予的财富传承给年轻人:“配音更多的时候是集体创作,如果年轻人提高不上来的话,最终伤害的也是我们未来再也装不了嫩的这群人。我入行的时候19岁,现在依然有人找我配十几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怎么回事儿呢?新生代数量够了,可能质量还没有上来。”

  来自中国台湾的著名配音演员刘小芸从事配音工作四十年,大家所能想到的配音工作她都做过。这份工作已经成为她生活中的一部分,父亲曾希望她另外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但她坚持了下来。师从武莉老师,她小时候对配音只能学个“形”,慢慢长大才明白其中的“意”。在港台戏剧的黄金年代,她工作的机会很多,进步也非常快,她意识到要让观众对自己的配音有感觉,就不能只局限于某些角色的配音。她说:“没有配得好不好,只有适不适合,表演得好不好。”在她心中一个称职的配音演员,要能帮助作品增加它的戏剧张力、强化演员的表现力,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读懂剧本、了解导演对声音的要求,用自然合理的声音去演出。

  印度导演阿德瓦·香登已经不是第一次来中国了,他非常想念中国的影迷和中国菜。身为导演,他并不认为在配音领域他能说些什么,但文化是共通的,不管你来自于中国还是巴基斯坦,大家都一样会思念家人,真正连接彼此的是人类之间共通的情感。他说:“在中国,我见过很多影迷们对我的电影感同身受,我很奇怪,为什么我的电影能够唤起共鸣,我不知道如何回应他们,我觉得这要归功于很棒的翻译和配音演员把桥梁建立起来,同时让这么多观众体验到这部电影。虽然我们的语言不通,但我们有你们这些非常棒的翻译和配音演员帮助我们彼此了解,去跨越宗教、法律、文化、语言的界限。”

  罗马亚洲电影节主席、电影配音专家伊塔洛·史宾纳利也感谢受邀并进行了演讲。他个人认为在看一部电影时,效果最好的就是看原版,既没有字幕也没有配音。但因为不可能听懂所有的语言,所以只好通过翻译。他为大家介绍了外国影片对于配音与字幕的处理。大多数时候,都是时间紧任务重,加字幕或者配音的人要在三天之内完成工作。看上去这好像是电影的最后一步,实际上也是在国外推广中决定性的一步。接着他还以一些经典意大利影片为例与大家追溯了意大利配音的历史,说明配音其实是文化层面上的传播和传递。最后他提出:“现阶段,我们还不能读懂所有的语言,唯一的选择就是用配音或者字幕,我们从事这行的人,能够做的就是尽量降低我们通过配音或者字幕给原版电影造成的损失。为了跨越不同地区对电影内容产生不同理解的障碍,我们在翻译电影时要带着恋爱般的感情,坠入爱河一样的感情,才能让彼此间没有障碍。”

  配音作为声音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电影作品的贡献不容忽视。通过配音,电影人物的形象才得以塑造得更为立体饱满,电影氛围被烘托得更为淋漓尽致。希望新一代电影配音演员们能继承老一辈配音艺术家的风骨,再续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辉煌,在新时代找到新的发展方向,让译制佳片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