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KTV
曾经有个网络上流行的段子,把接下来我要说的某类人描绘得有声有色,段子说道:这个世界上,有一群人,每天都在报道他们的新闻,人人都关心他们的生活,如果你成了这种人,说明你成功了。不用我多加解释,你随便打开一个网页,就会明白我在说的是哪类人。尽管他们企业的产品和文化渗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的故事也时常在坊间流传,但是直到《中国合伙人》的出现,这些新兴企业家的形象,才算是走进了神话的殿堂。
香港导演陈可辛,也许不是一位传奇影人,但在港人拍“北佬”大陆人的创作群体里,他绝对算得上高手。凭借着《甜蜜蜜》、《如果?爱》对大陆青年在历经浪潮后千变万化的心理感悟,到《投名状》里兄弟贪图名利而各自反目的唏嘘史话,这位半站稳脚跟的北上香港导演踏进了《中国合伙人》的片场。
影片表现了由黄晓明、邓超和佟大为扮演的某传奇外语教学机构的创始三人组之间的悲欢离合,故事从他们青春年少的大学时代说起,这意味着这部电影的背景设定需要考究地还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的风物面貌。以往的北上导演,无论是做古装武侠戏,还是做现代都市戏,大体都是细节不堪推敲的山寨货色,而陈可辛几部内陆题材戏里,这点却难能可贵地做的出色。无论是人物的服饰、发型,到每人寝室的布置,无不有模有样。银幕上,黄晓明推着自行车走在寂静的北京街头,身后的墙上写着“申办2000年北京奥运会”之类的标语字样,而身前的职工宿舍楼上摔下了一台老式电视机,如果稍有当年对“北京申办奥运惜败悉尼”的新闻有些许记忆留存的观众,应该会对影片的此处细节会心一笑。除美术上的“求精”外,电影语言的运用也让《中国合伙人》在同年的众多草台班子“神奇”大片中鹤立鸡群。摄影师杜可风充分考虑到了当时校园环境内的弱照明条件,因此在夜景戏中巧妙地运用路灯和图书馆内的蜡烛来营造一种温热的浪漫效果,黄晓明和杜鹃之间的暧昧,也因此变得悱恻。再后来,三人矛盾白热化到制高点,乒乓球室内俩人针锋相对的场景,摄影机又是通过门侧偷拍的方式来给快节奏的剪辑提供丰富的单人特写素材,无需再多言语,看官便能体会出个中升温的情绪氛围。仅凭这几场戏,《中国合伙人》就能让自己跳脱国产烂片云集的泥潭,独自濯清涟而不妖。
话说至此,陈可辛戏做足,台扎好,唯独欠火候的便是戏里的几个人带虚气。怎解?尽管在当下,用意识形态来衡量电影好坏是迂腐,然而《中国合伙人》只拍出了这代成功人士的迷惘,却没有拍出他们何以转变的“内燃”动机,起初稚嫩的几张年轻面孔,到了中年阶段都成了庸俗类型片里的平板模样,结果是我们看到了成功,而成功却得不到同情,或者影片是在说:成功不需要同情。遥想不久前,片尾出现的某位人物在罹患癌症后,一改成功学语言套路,频发人生感慨的现象,你就知道:《中国合伙人》在漂亮地走出了第一步之后,缺了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