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第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创意论坛 中外影人共话“电影创意之道”

    18日下午,第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三大主论坛之一“电影创意论坛”在北京饭店举行,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第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常务副主席李伟出席并致辞。

  论坛立足全球化,邀请了五名具有丰富创作经验的中外电影从业人员,围绕电影创意、策划及剧作进行智慧的碰撞与分享。他们是: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美国制片人葆拉-瓦格纳,法国电影编剧皮埃尔-比斯姆斯,国家/地区:台湾电影人焦雄屏,中国大陆电影编剧、导演薛晓路。他们分别就电影创意发表演讲。论坛由知名编剧束焕主持。论坛结束后,嘉宾们留下“艺术家手模”。

  参加论坛的还有: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海平、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李春良、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巡视员赵志勇、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喇培康、电影频道党委书记贾琪。

  经典母题的重新演绎

  薛晓路 导演、编剧

  代表作《北京遇上西雅图》《海洋天堂》

  首先,我认为创意并不神秘,它必须和创作者本身有强烈的“共情关系”,是创作者自身能够寻找和自发生长的种子。这个点能否被放大是创作者的本事。比如,我很好奇《地心引力》的导演阿方索-卡隆是否有旷野恐惧症,李安和他的编剧王蕙玲心里是否住着一个“易先生”,那种强权和懦弱,包括用情的方式,可能都和作者心中某个奇妙的通道有共鸣。

  第二,创意也不新鲜。许多母题已经被反复讲述过。要找完全没被讲过的故事非常困难。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在故事上做变形和演绎,而这才是有趣的部分。比如《地心引力》的原形就是“密室逃脱”这个经典主题,《狙击电话亭》跟它的叙事方式非常相似,也是来自于同一个核心主题。我还没看到张艺谋的《归来》,但我直觉感到,它与法国新浪潮时期一部我个人非常喜欢的电影《长别离》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三,创意应该有整体或局部的改写。比如在故事层面、人物关系层面都可以创新。《炎热夏天》写的就是种族问题,但它在结构上做了大胆创新,使作品释放出光彩。《爱在罗马》的故事并不新鲜,写了几个被演绎过无数次的爱情故事。但伍迪-爱伦塑造了一个混迹在好莱坞的浅薄作家,跟各种人反复说他那一点点创意,人物塑造得非常鲜活。

  我认为,执行比创意更重要。创意可以是一次感性的脑力激荡,而执行是要非常理性、技术,既尊重电影本体,又有坚决的态度去经历一段漫长、曲折的路程。一定要严格执行最初的创意,对电影品质要有锲而不舍的追求。但很多创意执行到中途就跑偏了,很可惜。

  别害怕别人否定你的创意创意不可捉摸

  让-雅克-阿诺 法国著名导演

  代表作《熊》《情人》

  在拍一部电影前,没法知道这个电影能否成功。就算你放了很多卖座元素进去,十部电影还是有九部可能不赚钱。问题是,可能得拍十部才能保证这个成功率。大家都知道一个秘诀,邀请大明星,拍续集或者翻拍,成功率会很高。但要知道,了解自己的故事是最重要的。能不能提供一个新的创作角度?创意就是要提供出人意料的东西。

  老板们当然都想要投资回报,但他们也甘愿冒一些风险,有些风险也值得一冒。我之前在非洲拍电影,周围的人就跟我说,为什么你要以非洲为主题拍一个电影?又没人关注非洲。我不这么认为,因为他们之前没有看到过非洲题材的电影。后来这部电影得了奥斯卡奖。《阿凡达》在创意阶段时,大家也觉得拍这种题材太疯狂了。《地心引力》之前也遭受了质疑,因为之前宇航题材的电影不被认可。还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最开始只是个中等投资,后来追加了很多预算,内部也有人质疑,但最后这些投资都得到了回报。

  所以,我鼓励编剧多花时间思考故事,不要害怕别人觉得故事没意思,别受他人干扰。

  创意不可捉摸

  焦雄屏 电影学者、制片人

  代表作品《十七岁的单车》《白银帝国》《阮玲玉》

  我们首先要了解电影的市场性和经济效益。电影是大成本、集体创作的生产过程,必须经过发行渠道,让大家集体消费。在讨论市场架构下的电影创意时,我自己先提一个三角形思考方式——由创作者、发行、观众共筑。创作者有了创意,经过发行的渠道,到达观众,再将反应回馈给创作者。“三角形”不断地演练,以及产生重复的结构,这是薛晓路导演谈到的“原形”。很多类型电影的理论概念正来自于此。

  创意变成圆形以后,会依照观众的变化和社会的趋势,让新的创意不断推动类型电影的变化。世界上有专门发行艺术电影的机构,他们销售所谓的艺术电影,他们的创意也必须在市场规模和回馈下不断地修正反省。

  今天,在华语电影市场井喷的时候,生产和消费都是集体式的,作品创意者的定位来自第二个三角形,由监制、导演、编剧所构筑成的创意摇篮。举个例子,台湾的监制柴智屏,早在好几年前就签约“九把刀”,并且辅助他贯彻自己的创作理念变成编剧,再找两个执行导演帮助他摇身变成一位导演。《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就这样诞生了。这是监制加导演加编剧的创意。

  创新不止如此,它可以是语言和科技上的发展,在科技和语言中展现人性和心理学中深层的复杂性问题。导演对于语言的掌握同样是创意的初始。

  要鼓励年轻人多看书、多看文学作品、理论书籍,接触社会各层面甚至看很多微博微信的“垃圾题材”,这样才能训练出敏捷的知觉和定位能力,也不会白费创意,做别人以前做过的事。很多时候必须要拍短片、微电影,磨炼你对语言的掌握能力。

  创意是不可捉摸的,但又是非常核心的要素,要累积非常多的东西才能有井喷的可能。薛晓路导演讲的东西言简意赅,对我来说就是一种触动。触动也是非常模糊和抽象的。经过这样的触动,创意才能制造竞争力和经济价值。

  创意并不意味着质量

  皮埃尔-比斯姆斯 著名编剧

  代表作品《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

  我的演讲是从编剧的角度来讲的。有时候,大家说“一个幽默、一个战略,就可能得出一个创意”。我个人并不相信这样的创意菜单,我相信的是一种结构和方法论,但是并不确保这样的知识或者技术一定会带来成功。甚至,有时感觉这样的创新过程,首先要破坏一个预先建立起来的价值体系。

  创意并不意味着质量,质量并不必然代表成功,并且成功大多是按照已设定的目标来定义的。从剧作家角度来看,我们要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努力,这样可以进行比较好的沟通交流。相互合作的人,也可以相互鼓舞。如此既能保证作品质量,也可以有个比较有意思的创意过程。

  创意并不意味着从零去想,通常情况下是一种心境,你可以看到面前东西的“质量”或者是“意义”,我喜欢这两个元素结合的效果——这就是一种创意。

  电影本身就是创意

  葆拉-瓦格纳 制片人

  代表作品《碟中谍》

  现在大家都很关心商业电影,关心分销平台。但电影的真正核心是创意,电影本身就是创意。我把我生命的大部分都放在电影产业上。我曾经做过代理人,也曾经当过电影厂、制片厂的监制主任等等。我时常从整个电影市场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得出的结论还是——电影的核心就是创意。作为制作人,无论是哪种形式、哪种内容、哪种技术的电影制作,都要基于创意的角度。

  我们虽然是跨文化、跨区域的不同人群,但实际上,我们在电影里诉说的是同样的语言——电影视觉。这种语言可以带我们进入不同的国家,但是最终会回到原点——一个好想法、好创意、好人物。我在不同的十个国家做电影,中国也是其中之一。我们的团队成员来自五六个国家,大家一起工作有着完全不同的体验,时常碰撞出创意火花。

  关于电影创意,我想举个例子,比如说《碟中谍》,它最早是电视系列,怎样一个电视系列变得更加独特,创意很关键。此时,创意就是一种原创。我希望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赢得观众,有时非常现代、有时非常科幻,并且是国际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