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爱人》:无短板的类型片
美国导演大卫·芬奇虽然拍了不少悬疑惊悚的类型片,但他从来不是一个热衷动作和打斗场面的导演。他的电影看点不是火爆而是味道,因为片中的细节不精心打造,有一股挥之不去的强大气场。
从《十二宫》开始,芬奇慢慢树立起了属于他的个人风格,我称为之“化骨绵掌”,虽然有点夸张,但他的电影就是有这样的后劲。大卫·芬奇的新片《消失的爱人》看完后,我不得不再次感叹他是导演中的导演。一部电影有很多层面需要照顾到,从故事、调度、剪辑,再到演员、布景、录音、配乐等等,而很少有当代导演能达到芬奇电影中如此强大的整体协调感和控制力,他几乎没有短板。这种控制力,从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就开始了。
这张图是影片的第一个镜头。
刚开始看这个镜头,你会发现画面和旁白的内容,好像是一个丈夫在对自己心爱的妻子倾诉心声。看完全片的最后一个对应镜头,你才会发现这个镜头有多么可怕,完全颠覆你最初预设的印象,这就是后劲。
影片没有什么华丽刺激的场面,却拥有大量不动声色的叙事处理,而且进程很快,会让观众有“看不过来”的感觉。比如这个场面,是丈夫第一眼发现自己的妻子失踪了。看上去平平无奇的场景,里面的细节非常丰富。比如,你会把碎掉的玻璃和壁炉架上的照片联系到一起,并推理出实际发生过什么事?这正需要你通过导演设计一步步的情节铺垫,产生解谜的快感。大卫芬奇的电影,一向看得起观众的智商。
影片在大部分时间采用了双线叙事的结构,一条现实一条回忆,但这种双线叙事里隐藏着不少玄机和反转。比如每一次都会用妻子的日记本来切换到对往事的回忆,而这其中就包含了一个大诡计,包括日记本上的内容、日期甚至是笔迹的颜色,都参与到了叙事诡计中,可以说导演和编剧算无遗策,非常拼。
就算拍到抒情的戏码时,大卫芬奇仍然与众不同。比如在回忆线的开始段落,他拍摄了一个让人难忘的场景。就是在糖雾弥漫的后巷,男女主人公第一次接吻。场景无论从光线、色调上都是冷清黑色的,但在温暖配乐和像雪一样的糖雾中,他们的爱情又显得浪漫、独特而又让人有些不适,这正跟全片的基调吻合。
这也是一部对美国价值观充满了反讽的电影。比如经济议题:一开场小镇的系列空镜头,就已经在暗示经济的破败,包括夫妻俩在纽约遇到的经济萧条,双双失业回到乡下,这才引出后文,包括尼克口中的嫌疑犯首先考虑的是流浪汉,然后女警察后面去一个地下的黑乎乎场所,我们可以通过电筒光,隐约看到一个曾经繁华过的大型商场,有店面有超市有中庭,但现在却成了一个流浪汉和犯罪分子聚集的地方,这也是对美国社会现状的一种反应。这片子就像一束电筒光一样,通过照亮一些小细节来反映比较大的层面。美国一向引以为豪的发达经济,影片里是一片衰退之感,而立国之本的法律及其维护者——警察,在片中也是尽做无用功,最后应付了事草草结案。还有就是媒体的作用(美国式言论自由),影片花了不少精力描绘媒体对失踪事件的参与和误导,强调了对传媒的讽刺。
最关键的一个设计,当然就是夫妻关系的反思,完全违背普通意义上的美国式完美中产阶级家庭。所以最后艾米回家后,那一大段的黑色幽默感,就像是对前面整个美国社会的各种反讽(比如妻子刚回家看到丈夫的这一段配乐,跟他们在后巷初吻的配乐是一样的,但情绪已经天翻地覆)。《消失的爱人》有非常精准的电影语言、极度纠结的人物关系和大量的言外之意,当然不是某些批评里的「普通狗血剧」。女性角色的表现是这部电影的魂,能看出这是原著女作家特意为之。《消失的爱人》中的女性大多都独立与强势,包括男主角的母亲(暗示过她支持起整个家),妹妹独立经营着酒吧,警察系统中唯一接近真相的女警官,还有咄咄逼人的著名节目主持人,甚至还有那个抢劫的女流氓,但最华彩的内容仍然留给了艾米。
虽然影片有很多言外之意,但我觉得《消失的爱人》最吸引人的地方,还是它的叙事过程。在经历两次剧情反转之后,编导让影片大胆地走向荒诞、幽默、纠结,甚至最后变成了一个黑色寓言,升华了全片。可以说芬奇这一回把惊悚悬疑类型拍出了独特的文艺范,偏偏又非常好看,世界范围内都是叫好又叫座。大卫·芬奇的导演技巧。可谓名不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