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目未来”单元

为青年影人提供有力支撑

 

  北京国际电影节自2011年创办以来,就着力整合行业力量,扶持新人新作,努力挖掘并培养中国电影新生力量,持续为中国电影产业输送尖端人才。电影节除利用电影展映、推介发布及项目创投等为新人新作搭建创作宣传推广平台,更相继增设 “注目未来”单元、“华语电影新焦点”单元、“好莱坞电影大师班”等多项单元及活动,激发创作活力,提升新生代电影人的国际化表达能力。

  日前,记者分别采访了“注目未来”单元、“华语电影新焦点”单元和“好莱坞电影大师班”活动的三位承办方负责人——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主任吴冠平、电影频道节目制作中心大型活动制片人张颖及美国电影协会中国区主席冯伟,请他们介绍今年“培育大师”相关活动的特点。

  记者:“注目未来”单元今年是第二次举办,在单元设置上有何变化?

  吴冠平:去年是第一届,还没有像今年这样作为标准的国际电影节子单元来运作,只是把组委会的展映影片,挑出一些优秀的青年导演作品集中放映一下。而今年则是通过发送邀请、自主报名等方式面向世界各国青年影人征集影片。此外,今年还增加了由观众推选的三个“最受注目影片”、“最受注目导演”和“最受注目编剧”的表彰,“注目未来”单元正在逐步向一个国际电影节标准子单元的运作状态靠拢。

  记者:今年“注目未来”单元的选片标准是怎样的?共有多少部影片报名?

  吴冠平:在符合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单元章程的前提下,不限题材、类型、国别,鼓励新导演,支持银幕处女作参赛。展映影片皆为剧情长片,且展映影片导演的剧情长片作品不超过两部。今年共收到报名参展国际影片112部,国产影片34部,经过特邀国际选片人推选、初选、复选、终选等重重选拔,最终确定17部影片参展,其中包括16部国际影片和1部国产影片。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单元,能够让北京国际电影节更大的发挥出它对青年导演的推动力。今年出乎意料的是,完全按照邀片、收片的方式征集来的影片,很多都是威尼斯地平线单元、塞巴斯蒂安地平线单元曾经的入围作品。其实我们并没有刻意去邀请这些提名作品,而是他们自己来报名参展、入选之后我们才发现。这说明两点,一是北京国际电影节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得到重视,像威尼斯、戛纳一样,很多质量上乘的作品愿意来到电影节展映;二是我们的选片标准也日趋国际化,在一些好的影片上与世界著名电影节有共识。这是今年“注目未来”单元一个很重要的收获。

  记者:今年的入围影片整体呈现出哪些特点?

  吴冠平:今年的入围影片类型多样化,且对于国家的现实生活和现实问题,都有着非常深切和尖锐的关注。从这些影片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这些青年作者在影像形式风格上新的探索,还可以看到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他们,怎样思考自己的文化、生活,怎样理解自己的世界。

  “注目未来”单元一直有一个潜在“心理”——尽量去摒弃商业化干扰。这个单元还是要把空间交给才华、交给创造、交给探索,这才是我们需要的东西。

  记者:在宣传推介、搭建平台方面还帮助青年影人做了哪些工作?会为他们创造更多与制片方合作的机会吗?

  吴冠平:为评选出来的创作者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这是需要我们未来慢慢摸索的。但毋庸置疑的是,无论是获得表彰还是入选的作品,都是北京国际电影节支持的,这就是一个重要收获,用中国的声音、中国的平台,推介世界有才华的导演。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会有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人参加,他们也会看到这些年轻人的作品和才华。

  今年“注目未来”国际新导演电影论坛也会聚焦这个主题——“寻求电影教育机构和民间专业机构之间有效的合作‘孵化’导演”。因为学校虽然拥有很多优秀人才,但与社会上的商业化运作不太接轨;而民间的专业组织有社会化和商业化的运行机制,却恰恰缺乏人才。我们希望在互补的原则基础上,建立一种有效的合作,这是我们今年感兴趣的话题。

  记者: 从今年开始,“注目未来”单元将由北京电影学院承办五年,作为承办方是否有一个五年计划?

  吴冠平:现在谈计划还为时尚早。正式按照电影节的程序和规则来运作这个单元,今年还是第一届,这中间还要再继续积累经验。我们希望明年能与电影市场合作,让这些新导演与“项目创投”实现有效“嫁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