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关于电影节>>档案>>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影片评论
展映影片评论
叶航:《举报者》
《举报者》:比真相更可怕的是什么?
叶航
《举报者》改编自2006年震惊韩国的克隆之父黄禹锡博士干细胞造假事件,影片开场就用两组镜头的先后衔接交代了反角与正角的对峙关系:先是生物学权威李长焕教授极富煽动性的演讲,随后便是电视台“PD追击”节目记者尹敏哲安静地听着死者家属对院方的质疑。一个开始追查真相,另一个则尽力掩盖真相,在这个角力过程中,重要的不是结局而是过程。
李长焕教授的造假手段其实算不上高明与晦隐,揭露真相的阻力来自于另一股力量,也就是影片数次借人物之口说出的“真相和国家利益哪一个更重要”。李长焕已经被官方舆论形塑成一位国家英雄,政府和民众是否还能坦然接受这个事实——他其实是个骗子?不断接近真相的新闻操守所遭遇的敌手便不再仅仅是某一个当事人。必须要承认一个很残酷的事实——并非所有人都“愿意”去聆听真话,直面真相,尤其是当这些真话、真相会无情戳破已然被自己内心稳固吸纳的某种“完美”与“崇高”的时候,当冰冷的真相与柔软的情感相抵触、冲撞之时,大部分人宁愿扮演一只鸵鸟。
这个所谓的国家利益究竟指的是什么?它是韩国的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但更是韩国民众内心深处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李长焕教授则是支撑这种“主义”的一种“可见”的实体,这种象征性符号和其被无限放大的意义在韩国人的现实生活中又何止黄禹锡一个孤例,像朴泰桓、金妍儿这些体育明星无疑更为世人熟知。
影片揭示出更残酷的一点是,“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语)又是如此骑墙,那么健忘。出租车司机可以痛斥记者无良,有损国益,又可以迅捷地转换立场,高赞电视台的揭丑义举。影片中最让人心生惧意的恐怕还不是造假者,而是那些无名无姓的普通人,他们虚妄的爱国心和对偶像的盲目迷信与狂热崇拜某种程度上是造假行径的无形助推器。片中有一处细节意味深长,李长焕在心知身败名裂已不可逆之时,抚着自己克隆出来的那只狗惆怅自语:“走得太远了,应该适可而止的。因为都在看着我,所以没能停手。稍有一点成就就想再要一点,向我索取的越来越多。结果错过了停下来的时机。”社会性悲剧很多时候是名人与庸众共谋的产物,到最后已分不清名人与民意到底是谁绑架了谁。
从电影本身的角度来看,《举报者》还无法代表近年韩国电影的最高水准。影片在人物性格、戏剧冲突的建构上都有不少地方有欠打磨。譬如说,尹敏哲和举报者——李长焕团队的研究员沈敏浩的个人英雄主义式的“坚持”有些过于高大上了,缺乏对外在迫力和他们内心世界更为丰富、细腻的呈现。它笔直地奔着前进的方向而去,而忘了在行进的路上脚踩那片泥土,向四周延开更多枝蔓的触角。
但《举报者》有它特殊的吸引力,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曾经、正在自己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极为相似的故事。从顶礼膜拜到众口铄金,大众舆论和网络声音的“变脸”有时候比电影更像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