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映影片评论

云中:《实验者》

 

  实验者与被实验者   

  云中   
  所有普通人都会有个共识: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是极端错误的。但为什么当年会有这么多德国人都参与或支持对犹太人的迫害,难道只是“服从命令”这个原因就可以解释的吗?   
  1961年耶鲁大学著名社会心理学家Stanley Milgram进行了一系列权威服从电击实验,就是为了解开这个潜意识的秘密。而这部改编自真人真事的电影《实验者》,就从这个引人入胜的实验开始,如果不了解实验内容的观众,很容易就会被影片简洁的视觉和悬疑的色彩吸引。导演在这里玩了一个花招,一开始大家所认为的被实验者,其实是实验者;而看上去占主动的一方却是真正的被实验者。   
  影片从开场就在剧作上建立起了这种微妙的对立和对应关系——实验者与被实验者的关系,有时就像观看者与被观看者的关系。这部电影里的做实验者Milgram教授经常正面对镜头说话,也就是对着观众说话,所有的观众好像也加入了他的实验,观察着他,也被他观察着,变成了被实验者。这种对应的叙述策略一直延续到最后,激发观众主动思考。
  这是一部关于做实验的人的电影,讲述Milgram教授的学术生涯,他的自白和旁白串起了全片。影片开头颇有些惊人的处理,如教授身后出现神秘的大象,在拍摄手法上还采用了背投、布景、照片等方式充当一场戏的背景,显得有点“假”,但这种人工痕迹很重的做法,又恰恰像是导演为教授设计的又一个实验。   
  本片还介绍了教授好几个不同类型的社会心理实验,比如他雇了一群人在大马路上集体向天看某个不存在的焦点,然后经过的路人也随之纷纷驻足仰头观看起来。这一段引用了真实的影像资料,让这部电影的形式显得更加真假难辨。教授的实验大多针对人们的从众心理、对权威和体制缺乏抵抗能力等等方面,一些看上去很常见的心理模式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社会后果。虽然课题很严肃,但影片本质上还是一种温和带有幻想色彩的讲述,被实验的人是教授眼中的数据、证据,也是风景。   
  在这次北京国际电影节的竞赛单元,《实验者》是最早亮相的几部片。也许是因为有些熟面孔的美国演员,所以观众数量和观影效果都不错。虽然节奏有点缓慢,但过程并不算闷。它当然不像是那种能拿大奖的电影,但制作考究,较有个性,仍是值得一看并颇有余味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