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关于电影节>>档案>>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影片评论
展映影片评论
magasa:《上海小姐》
《上海小姐》:一部奥逊·威尔斯的奇特经典
magasa
《上海小姐》(The Lady From Shanghai)在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的作品序列里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在公映之初惨败,后来渐渐被视为一次伟大的惨败,时至今日,它基本获得了经典的地位,但和《公民凯恩》(Citizen Kane)的经典性又全然不同。它像是一次类型片的小型田野实验,又像是少数影迷的cult迷恋对象。
那时威尔斯正在排练一出根据儒勒·凡尔纳原著改编的音乐剧版本《八十天环游地球》,投资人迈克尔·托德(Michael Todd)突然破产撤资,威尔斯不得已用私房钱贴补,但还是不够,他只得找到哥伦比亚公司的老板哈里·科恩(Harry Cohn),说帮他们编、导、演一部电影,换5万美元酬金。这部影片就是《上海小姐》。
根据威尔斯自己的吹牛,他给哈里·科恩在电话亭打电话,说我这里有一个好故事,你只要在一个小时内给我账上打5万,我就帮你拍。科恩问是什么故事?威尔斯瞅了一眼电话亭旁边贴着的图书广告,随口说道,《上海小姐》,你把这本书的版权买下来吧。科恩一听就同意了,5万果真很快到账。
就像威尔斯讲过的许多大话一样,这个故事的可信度并不高,因为《上海小姐》的原著叫《如果我在醒来前死去》(If I Die Before I Wake)。哥伦比亚公司的老板也不会仅凭一个电话就同意当时在好莱坞岌岌可危的威尔斯的请求。但也许真相并不重要,人们经常更喜欢听离谱的传奇。科恩要求丽塔·海华丝(Rita Hayworth)饰演影片的女主角,海华丝是哥伦比亚公司的公主,被科恩视为私人财富。她也正是威尔斯当时的妻子,但两人却已经处于分居的状态。
威尔斯答应了科恩的要求,他和海华丝在拍片过程中居然又奇迹般地复合了,没准也是逢场作戏,杀青后还未等到影片公映,两人就宣布离婚。
因为主创轮番生病,《上海小姐》拍了很久,后期剪了更久。就像威尔斯的许多其他作品一样,制片厂对他交出来的版本很不满意,于是补拍、重剪,折腾了无数个来回才最终敲定。
威尔斯的原版长达155分钟,缺少明星特写,叙事不清楚,充满了黑色幽默和讽刺,镜头和构图怪里怪气,绝对不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影片,试映效果非常糟糕。值得一提的是,威尔斯为这部影片选择了实地拍摄,这在当时的好莱坞是非常前卫的一种做法。更让科恩生气的是威尔斯剪掉了丽塔·海华丝那头著名的红发,还给染成金发,要知道,海华丝正是通过一头秀发在《荡妇姬黛》(Gilda)中树立起了银幕妖女的形象。
出现这种期待落差的一个原因,是片厂只要求威尔斯交出一部行货作品就可以了,但威尔斯从来不拍行货,即使是为了混饭吃胡乱接的片约,他都尽量将自己独特的电影思维放进去。但他已经不再是《公民凯恩》之前的那个威尔斯了,他的前几部作品都是某种意义上的灾难,他从好莱坞的宠儿变成灾星。
哥伦比亚将《上海小姐》剪成87分钟,威尔斯最自豪的几场戏——比后来为无数影片模仿的镜子段落还好——都化为乌有。不过影片仍然部分实现了威尔斯的初衷,这不是一般的犯罪电影,它要不落俗套,从头到尾张扬着一股奇异的力量,带给观众一种非常古怪的感觉,超出对普通电影的期待,观众很难同情片中的某个人,最后就像做了一场噩梦。
整个好莱坞都觉得《上海小姐》是部烂片,朋友们都不好意思在威尔斯面前提起它,直到去了欧洲,威尔斯才发现那边的人将此片奉为杰作。用后来的话说,《上海小姐》是一部黑色电影,它让好莱坞电影里神圣的女主角彻底堕落,变成阴险、残酷、不贞的蛇蝎荡妇。影片似乎受到了约翰·休斯顿《马耳他之鹰》(The Maltese Falcon)的影响,又像是对海华丝前作《荡妇姬黛》的某种改编,最后,它预示了休斯顿后来的《战胜恶魔》(Beat the Devil)与威尔斯的最后一部好莱坞电影《邪恶的接触》(Touch of Ev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