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关于电影节>>档案>>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影片评论
展映影片评论
沙丹(奇爱博士):石挥永远的影剧皇帝
石挥:永远的影剧皇帝
奇爱博士
回首百年中国电影史,在我心中,石挥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作为一名演员,再没有谁能在银幕上塑造出如此多千变万化的形象,那些可爱的、正义的、世故的、卑鄙的角色,于他都信手拈来令人叹服。作为一名导演,再没有谁能够在如此多的类型模式上屡屡取得突破,情节剧、传记片、儿童片、歌唱片甚至灾难片,石挥均贡献殊甚。他的水平和能力是空前的,又或许,也是绝后的。那么,这么一颗璀璨的星又是如何造就的呢?
犹记得前些年我去天津杨柳青石家大院参观,某间房屋中便挂着石挥的画像。石挥是石门之后没错,但他其实从未居住过石家大院。据《杨柳青石氏家族兴衰录》记载,早在道光年间石家人已经各立堂名,分家另过。石家大院是四门尊美堂的产业,而石挥的父亲石绍廉(博泉)是二门正廉堂的后代。民国家道沦落后,石绍廉将仅有的几间住房、家具和部分土地让与本族兄弟,首先举家迁到北京去。他先后生了四个儿子,长子石毓浔(改名石开,后化名杨柳青),石挥的《我这一辈子》、《关连长》“编剧”一栏都是署得他的名字。次子就是石挥(原名毓涛),1915年出生仅四个月后就随全家移居北京了。
石挥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小毕业后,由于父亲暂时失业,仅断断续续上了一两年初中,十五岁起便开始独立讨生活了。他先在北京前门外卖过报,后又在牙科诊所当学徒,还在北宁铁路列车上当过车童,真光电影院小卖部干过售货员。正是在这种生存环境中,石挥见证了三教九流人情冷暖,这些都成为他日后创作的无尽素材源泉。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他在建国初期自导自演的《我这一辈子》(1950),影片改编自老舍先生的作品,以极其洗练流畅的手法刻画了一位善良窝囊的老巡警悲剧性的一生,并以他的视点见证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以及民主意识的觉醒。石挥对这部电影的处理可谓精益求精,负责服装的马鸿祥曾回忆说,片中人物老年时穿着的乞丐服都是石挥专门花高价到北京从叫花子手里淘来的,上面的虱子都不能洗以保证原貌。而在次年讲述旧社会妓女改造题材的《姊姊妹妹站起来》中,石挥则摇身一变成了心狠手辣的人贩子“鬼见愁”马三,表情、说话、肢体语言都是活脱脱的黑道人物。两个同是“北京味儿”的角色反差之大,又都如此传神,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和石挥共事过的老前辈都说,石挥拍电影固然是好,但演戏剧更是一绝,只可惜当时他主演的很多经典剧目,如《大马戏团》、《秋海棠》和《夜店》都没有技术手段保留下来,实在可惜。实际上,石挥能走上演艺之路,主要还要得益于小学同学蓝马的推荐,当时20岁的他为生计所迫,进入明日剧团干杂务,偶尔也客串些龙套角色。1940年入中国旅行剧团,以吴祖光编剧的《正气歌》中的文天祥角色初为人知。之后他结识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伯乐佐临,并加入他主持的苦干剧团。而正是因为苦干剧团1942年的两部戏《大马戏团》和《秋海棠》,让貌不惊人的石挥蜚声沪上,他的“话剧皇帝”称号就是这时得来的。
抗战胜利之前,石挥已经在两三部电影中担任配角。1947年他随佐临一起进入吴性栽创办的文华影片公司,并在这里迎来了自己电影生涯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这年,他与李丽华主演的讽刺喜剧《假凤虚凰》(桑弧编剧、佐临导演,1947)成为最卖座的国产电影。在这部影片中,石挥饰演的理发师与李丽华饰演的寡妇,分别冒充上流阶层的人士进行相亲,结果闹出很多笑话。由于电影在有趣的情节外还暗含了很多对当时社会时政的讥笑挖苦,观众感同身受,由此引发了上海滩的观影狂潮。
此后石挥又与佐临合作了《夜店》(1947),与桑弧先后合作了《太太万岁》(1947)和《哀乐中年》(1949),与曹禺合作了《艳阳天》(此片也是二度与李丽华联袂主演,1948)等作品,可谓部部精彩绝伦,至今在两岸三地的各类百年最佳华语电影评比中,上述电影都是榜单上的常客。石挥在这些影片中展示出无人可及的可塑性:《夜店》中阴狠毒辣的“独眼龙”、《太太万岁》中花心刻薄的老太爷、《艳阳天》中抱打不平的正义律师、《哀乐中年》中向往幸福的校长……即便放在今天观赏,这些人物形象和思维仍然是那么耐人寻味。石挥和他的作品,无疑拥有着某种超越性的艺术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