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资讯

电影不应该止于获奖,15部影片应该有且只有一个标准

  作者:“跃幕电影 庞宏波”
  尊重电影节的选片成果;
  赞同电影节的选片标准;
  感谢电影节的“包容”态度;
  继去年受邀参与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入围影片场刊观影之后,今年再度同北影节合作。
  关于北影节最大的一个感受在于“尊重”。尤其是国内电影产业的评论体系,往往因为事故演变成“事故”,那么场刊究竟能否坚持自己的独立视角是非常关键的。北影节非常好的一点在于最大程度尊重了场刊媒体独立的视角和选择,没有让场刊沦为“端水夸夸会”。
  也正因为北影节在场刊观影上的“专业态度”,让国内越来越多的电影节展开始筹备自己的官方场刊。
  在我看来,场刊并不是和评奖结果对照的“预言本”,它更多是另外一种视角的补充。去年,华语电影《走走停停》成为天坛奖最大赢家,但在场刊评分上是第二位。今年,挪威影片《爱的暂停键》连拿四项大奖,同样在场刊评分上低于华语电影《大风杀》。
  这是巧合吗?或许是,是因为无论是场刊还是评委会甚至是观众,对于好电影有基本的“共识”。但场刊评分和最终获奖不一致,这太过正常了。
  即便是场刊内部,由于是独立打分,所以自然没有任何的“对齐”,大家也只是给了自己的“判断”。所以,场刊手记和获奖结果无关,更多是从始至终参与过后的一些总结和思考。
  作为一个产业评论者,电影节关注的不仅仅是获奖的零星幸运儿,对于今年天坛奖入围的15影片,希望通过偏向于产业视角写一篇总结性的手记,但也仅仅代表自己的个人观点。
  
  天坛奖入围影片场刊
  今年天坛奖的选片标准是什么?
  其实知道自己要在看完15部影片之后写场刊手记,我第一个好奇的就是今年天坛奖的选片标准究竟是什么?我们聊感受、要建立在标准是什么之上,否则就是完全的个人私语。
  经过北影节团队的努力,给到了我关于今年北影节天坛奖的选片标准。北影节希望努力实现的一件事:让观众看到既有艺术价值,又真正好看的电影。所以,浓缩下来就是“既能看得懂,也值得看”的电影。
  其实关注电影节的都知道,每个电影节在定位上不同,定位的不同带来的就是趣味的不同,趣味不同所延伸的是标准的不同。所以,既然北影节要选“既能看得懂,也值得看”的电影,那么它就不能完全是作者性的艺术电影,也不能是套路叠加的“大俗片”。
  因此,北影节选片团队经过努力,最终挑选出了我们目前看到的15部影片。而这15部影片自然有一个疑问,就是它们难道都完美符合北影节的选片标准吗?
  从事实来说我个人认为不是这样的,但我认为其中的原因并不是北影节标准不一。而是任何电影都需要观众,电影节有电影节的责任感。所以北影节的选片标准如果去对照天坛奖入围影片的话,我觉得得看比例。
  如果从这一点来看结果,北影节是落实了自己选片标准的。而关于这个标准,从产业的角度是非常赞同的。尤其是今天的电影,更需要值得看的同时也能够看得懂。
  今年天坛奖的选片有什么特点?
  在我看来,今年天坛奖入围的影片有两个主要关键词:导演首作、女性主义。
  天坛奖对于青年导演一直以来都非常偏爱,今年我觉得已经达到了“极致”的地步。根据我粗略的统计,今年天坛奖入围的15部影片里有8部是导演电影长片首作,这个比例非常的夸张。
  前几天姜文导演在评委会见面上表达了对于千篇一律创作的反感,但这已经不是姜文个人的厌恶,实际上是产业终端一致的声音。电影千篇一律的“乏味”是电影“失宠”的内在原因。而年轻创作者的作品,起码更有创新的可能性,否则它很难制作出来和观众见面。
  从另外一点来说,北影节历届天坛奖获奖得主,也证明了给年轻创作者机会是可以有回报的。
  今年获得四项大奖的《爱的暂停键》是导演首作,场刊最高平均分《大风杀》也是导演首作。和非导演首作相比,结果证明了它们的“好”,这就够了。
  
  《大风杀》孙悦、张琪获最佳编剧奖
  当然,也正因为有大量“导演首作”,所以部分影片在一些处理上感觉并不算成熟。今年入围的15部影片有好几部实际的观影感受是相比导演想要表达的,电影表达出来的太单薄了。这在导演首作上非常正常,但如果是从天坛奖整体的质感上,我觉得这是天坛奖未来选片应该考虑的。
  其次,从去年开始内地电影市场被称为“女性主义大年”,因为有多部爆款出现。而今年也有几部口碑佳作走红。但实际上这种“走红”的背后是观众有深需求,创作者也把关注点放在了这里,这是一种创作的风向。
  
  《爱的暂停键》获最佳影片奖
  由《爱的暂停键》女主角赫尔加·古莲代领
  今年在天坛奖里同样可以看到多部“女性主义”作品,当然这也和女性导演数量上升有很大的关系。但总之,电影作为一个男性话语权长期占据高峰的产业,女性主义还远远不够,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女性主义作品出现,无论是艺术片还是商业片。
  同样,和导演首作存在的问题相似,部分女性主义作品陷入到为了女性而女性,为了概念而概念。如果出现在商业电影市场可能会因为它的商业考量觉得正常,但出现在一个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就可能欠妥。
  但不管怎么说,我们对于电影节选片团队的专业能力是非常认同的,也赞同选片团队以一个明确的标准来选片。
  选片团队还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我们希望这些电影是值得“买票去看”的。
  最后有一点感触的地方,我记得是在《音讯》的映后,主创谈到了阿根廷的经济危机。在阿根廷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主创团队通过极小成本的制作方式让去年的《蚁女》和今年的《音讯》连续两年入围了天坛奖,这体现了阿根廷电影人的韧性。
  
  《音讯》获最佳艺术贡献奖
  这两部电影都有共同的特点,有新意、有想法但是也显得有些小众。电影的确值得买票去看,但买票去看得观众又似乎很有限。
  这五年,印象比较深的阿根廷电影都是《罪犯们》、《蚁女》、《音讯》这样非常影展系的小众作者电影,而像曾经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谜一样的双眼》、最近在国内上映的《荒蛮故事》这类既能“看得懂”又“值得看”的电影都是10年前的作品了。
  现如今全球电影产业都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未来电影走向何方似乎充满了未知。反复回看“看得懂”和“值得看”,心里五味杂陈。电影节还在努力选择这样的电影,可是产业是否大量制作这样的电影呢?
  对于北影节来说,天坛奖应该有且只有一个标准。尽管选择“看得懂”又“值得看”的电影如此艰难,但这个底层逻辑对产业的发展趋势是正确的。在这个标准的基础上,北影节选片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即便是一个电影节也要想好自己服务于谁。从这一点来说,对于当下电影产业发展的作用上,北影节的选片标准超越了是否是“A类”的电影节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