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论坛

光影新质,技术启程,重构电影新力量!

  2025年4月21日,北京郎园Station·准点剧场迎来一场聚焦“科技+电影”的年度盛宴——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技术论坛暨‘光影未来’电影科技单元启动式”重磅启幕!这场由北京市电影局,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北影节组委会联合主办,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承办,吉林动画学院联合承办的行业峰会,汇聚政产学研各界“最强大脑”,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电影强国之路”为主题,在政策解读、项目发布、思想碰撞中,正式拉开中国电影科技突破与产业升级的全新序幕。
  
  活动现场嘉宾合影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生成式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超高清等先进技术不断发展,再次为电影产业和电影创作带来全新动能。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既是电影创作的“梦工厂”,也是技术创新的“试验田”
  2024年,北京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近3500亿元,相关企业超2400家,占全国近一半,其中独角兽企业36家,占全国超半数,位列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第一梯队。16家在京单位获评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数量居全国首位。
  2024年,北京电影备案立项775部,成片240部,占全国四分之一以上。注册运行的影视企业有11000余家,有300-500家年度票房排名前50影片的出品企业,朝阳、怀柔、大兴聚集了众多国内领先的影视制作基地。与此同时,更汇聚了大量优质的影视技术支撑型企业,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具备名符其实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生态体系,为前沿技术与电影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丰沃土壤。
  政策东风劲吹:勾勒文化科技融合新蓝图
  论坛伊始,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教授以“构建融合新格局”为核心致辞,强调科技与电影的深度耦合已是产业破局关键。
  
  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教授致辞
  随后,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刘卫华重磅发布《北京市科技赋能文化领域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从技术融合创新、文化设施升级、标杆应用落地、生态创新发展等四个维度出发,预期到2027年底,突破一批融合创新技术、实现5项以上重大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打造10个以上科技赋能文化标杆应用场景,促进100项以上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推广,建设一批融合示范基地和产业园区,涌现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企业,切实推动文化领域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文化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刘卫华致辞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电影局局长霍志静强调,电影始于技术、兴于创新,新一轮科技革命正为影视产业注入澎湃动能。北京市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示范引领作用,充分调动各种政策手段,积极优化行业生态,激活市场资源,推动电影行业在创作生产和融合创新上不断出新出彩出成果。她重点推介了四项政策措施:一是以“创作引领、创作扶持、技术创新、摄制服务”为关键词的“首都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12条措施”;二是推进文化领域技术赋能和成果转化的“文化新质生产力10条”,重点聚焦影视、网络视听、演艺、出版、文旅、文博、媒体融合等7个领域,进一步明确未来5年发展方向;三是不断优化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全链条保障优秀作品创作生产,特别设立“高新技术制作”方向,鼓励类型电影、科幻电影、动画电影融入科技创新成果,充分体现对创作方向的引导性;四是影视摄制服务的一站式支持体系。通过系统发力,北京正积极打造电影强国建设的先行样板与创新高地。
  一份融合电影、科技与政策的“全景答卷”就此展开!政策“组合拳”落地,标志着中国电影正式驶入“科技引领”快车道,北京正成为全球影视科技要素集聚的“强磁场”。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电影局局长
  霍志静致辞
  高峰对话聚焦“实验室到片场的最后一公里”, 探讨新质生产力引领电影强国之路
  “协同之境”:让科技与电影共创超越现实的光影世界
  ——黄铁军 北京大学教授、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
  “AI并无主体性与意识,但它拥有丰富的创意潜力。”黄铁军教授如是说。他以科学家的冷静与艺术的热忱指出:人工智能并不意在取代人类导演、编剧、摄影师,而应成为他们的共创伙伴。他倡导“科技与电影协同营造超越想象的光影境界”,将AI视作一种新的生产力工具,借以扩展艺术家想象的边界,而非干扰其创作主权。正是在这种协同中,电影工业将迎来质的跃迁。
  
  北京大学教授、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 黄铁军发言
  “技之为器”:创意为本,技术为翼
  ——路阳 导演、编剧
  “技术从来只是实现创意的手段,而不是终点。”导演路阳从创作一线的视角发声,他坦言当前AI在部分制作流程中已展现提效潜力,然而要带来电影艺术的“质变”,仍需时日。他敏锐指出,当下电影不仅面临来自剧集、短视频、游戏等多元内容形态的竞争,更面临观众审美的快速演进。因此,电影人必须坚定地在保有艺术探索精神的同时,也勇敢地向技术借力,调整叙事方式与美学表达,以对话新时代的观众。
  
  路阳导演发言
  “并肩而行”:在技术中守护内容与初心
  ——于洲 追光动画联合创始人、总裁
  “AI尚在万里长征第一步,真正的竞争力来自于企业内部的知识体系建设。”于洲从动画产业的角度出发,谈及追光动画“艺术与技术并重”的核心理念。他认为,不论工具如何进化,内容与观众始终应被放在第一位。他坚信:技术是为艺术服务的,它不应成为遮蔽创作初心的迷雾,而应是照亮内容表达的光源。在这条路上,企业不仅是技术的引进者,更是文化创新的承担者。
  
  追光动画联合创始人、总裁于洲发言
  “模型之眼”:用大模型开启创意的底层革命
  ——朱军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生数科技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
  “AI是一种新型生产力工具,真正的价值在于降低门槛、释放创意。”朱军教授以视频大模型为例,指出其生成能力迅速提升的同时,仍面临可控性与艺术表达的挑战。然而,他相信,随着技术不断成熟,未来可实现“端到端”的短片或短剧生成,让内容创作者从琐碎中解放出来,更专注于情感与思想的表达。他提出一个颠覆性的愿景:AI不是取代创意,而是让更多人有资格成为创作者。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生数科技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朱军发言
  “定义未来”:从应用者到范式建设者
  ——陈旭光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
  在总结发言中,陈旭光教授将这场跨界思想的对话升华为一种时代命题:“当新质生产力注入电影工业,我们不仅要做技术的‘应用者’,更要成为产业范式的‘定义者’,新型电影工业美学的建设者。”这不仅是回应AI浪潮的中国路径,更是迈向世界电影叙事舞台中央的必经之路。面对时代的抉择,中国电影人必须以文化为魂、以技术为骨、以观众为源,走出一条融合创新的光影强国之路。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发言
  五大前沿项目发布 展现电影科技融合「北京成果」
  在备受瞩目的项目发布环节,五位来自头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代表分别登台亮相。五大“硬核”实践案例分享掀开影视科技融合的最新图景,从内容创作到制作流程,从文化传承到工业升级,技术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重构产业逻辑的核心驱动力。
  博纳影业制片部副总经理曲吉小江登台解析《三星堆:未来启示录》系列IP,分享AIGC赋能科幻考古题材创作的前沿探索。该项目以三星堆文化为背景,打造了首部AIGC科幻短剧《三星堆:未来启示录》,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影视制作全流程,实现了从文字、图像、视频到虚拟现实的多维度创作,自适应叙事、多维互动体验和沉浸式电影体验创新技术,推动了影视行业的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
  
  博纳影业制片部副总经理曲吉小江
  昆仑万维董事长兼 CEO 方汉分享了AI音乐平台“Mureka”,探讨AI如何重塑全球影视文娱创作生态,并在现场发布Mureka耗时五分钟为北京国际电影节专门定制的歌曲《电影梦想在飞扬》,效果惊艳。用户只需输入场景关键词,MurekaO1即可生成精准匹配的旋律,无论是广告配乐、游戏BGM,还是多语言歌曲创作,AI均可一键完成,昆仑万维的Mureka为全球音乐创作生态带来新的革命。
  
  昆仑万维董事长兼 CEO 方汉
  倍视传媒视效总监徐利系统展示了AI技术在影视动画制作流程中的全链条应用。他指出,AI技术正深度赋能动画产业,在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和优化流程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以倍视动画(倍视传媒旗下动画厂牌)近年来参与制作的项目为例,AI在资产构建与动画制作环节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显著提升了建模、贴图、动作捕捉等环节的自动化水平。同时,AI也正在推动动画创作向更加智能化、精细化与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为动画产业升级注入了强劲动能。
  
  倍视传媒视效总监徐利
  北京电影学院数字媒体学院院长、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教授刘梦雅聚焦超高清中国元素影像生成大模型的创新实践,探索科影融合在文化传承中的路径。此项目与中国元素相结合,塑造具有中国审美属性的AIGC内容生产平台、革新生产流程,推动服务承载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力争在AIGC超高清视听技术研发与成果应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超高清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更为中国审美的人工智能影像创作提供坚强支撑。
  
  北京电影学院数字媒体学院院长、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教授刘梦雅
  吉林动画学院产业项目技术负责人何振辉在大会上做题为“智能仿生技术:从虚拟生物到真实拍摄角色的技术跃迁”的项目发布,亮点突出。何振辉详细介绍了吉林动画学院秉持“学研产一体化”办学特色,在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技术与艺术”融合创新发展方面的积极探索。围绕《山海经》神话体系,学校自主研发智能仿生机械神兽——「兕」,打造“智能仿生工场”, 构建影视实体化创作平台,加大智能仿生机械自主研发力度,实现从虚拟角色设计到实拍机械的技术跨越,成为推动电影工业升级的创新引擎,并以此举让富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以科技之形,绽放于世界舞台,彰显文化自信。
  
  吉林动画学院产业项目技术负责人何振辉
  顶级影视学术成果重磅发布 八年耕耘再结硕果
  论坛现场还隆重发布了由北京大学陈旭光教授与浙江大学范志忠教授联合主编的《中国影视蓝皮书(2025)》。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将牵头,联合高校实验室、产业公司和著名科研机构共建电影AI科技研究,推动电影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快速走向片场应用,加速产业转化,填补“研发—实操”断层。
  
  《中国影视蓝皮书(2025)》发布
  电影伴技术而生,电影人的创意与巧思为技术附上色彩。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新技术必将破开光影旧程式,迎来电影新业态,为电影强国、文化强国铸就牢固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