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导演要笃定地相信自己要拍的东西,一旦确定方向就不能轻易偏移。”
——姚婷婷
“电影创作要回归人物和感受,不能被标签和议题所束缚,好的作品是自然生长出来的。”
——殷若昕
新荷NEWHER2.0导演大师班聚焦女性电影人从文字到影像的创作历程,由知名媒体《毒眸》总编辑、主理人吴燕雨担任主持,邀请到了在行业中颇有建树的导演姚婷婷和殷若昕,共同展开一场关于电影创作的深度对话,为怀揣电影梦想的青年导演们提供宝贵的经验。
性别带来的独特视角是女性导演们的优势,她们以细腻的情感和坚韧的精神,为电影世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电影《谁的青春不迷茫》《我在时间尽头等你》及剧集《匆匆那年》《请叫我总监》中,姚婷婷精准捕捉到青春的迷茫与成长的疼痛,深受观众的喜爱,在青春题材领域留下深刻印记;殷若昕则以《再见,少年》《我的姐姐》《野孩子》等佳作,深入探讨家庭、成长与人性的复杂纠葛,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新荷NEWHER行业导师姚婷婷、殷若昕
▍导演的创作视角:学会与自我对话与环境对话
“创作从个人生命体验出发,结合自身经历找创作的切入点,会对与自己追求相契合的角色产生极大热情。”
——姚婷婷
“导演学会与自我对话与环境对话,凭直觉将自己的感受和态度融入创作。”
——殷若昕
姚婷婷坦言,作品中女性角色的创作与自己的人生阶段紧密相连。她以自身作品为例,“《谁的青春不迷茫》中,女主角在面对梦想与他人质疑时的坚持,很大程度上是我自身经历的投射。而目前正在创作的作品中东北女律师这一角色,则侧重于展现成熟女性在追求事业中克服外界困境的坚定信念,这也是随着我年龄增长和阅历增加对女性形象的新理解。”
殷若昕在创作女性角色时,则更注重直觉和情感的表达。“比如《再见,少年》中的母亲形象,《野孩子》里的周佼警官等角色,我在创作过程中更多的是凭借直觉去赋予她们独特的性格和情感。我会全身心地投入角色的世界中,让角色的情感自然流淌,而不是用理性去过度束缚她们。”殷若昕的创作方式使她塑造的女性角色充满了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

主持人吴燕雨、
导演殷若昕、导演姚婷婷(从左至右)
▍导演的关键能力:从文本到银幕的创作密码
“改编要抓住文学作品的气质和精华,原创剧本我更注重画面先行。”
——姚婷婷
“保护编剧创作状态,偶尔拥抱现场即兴,或许可能使影片更灵动。”
——殷若昕
创作出优秀的影视作品并非易事,谈到从剧本到影像的创作过程,身兼导演与编剧双重身份的姚婷婷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在改编文学作品时,她首先会深入分析作品的气质和调性,“就像改编一部作品时,我会仔细品味原著的氛围和情感基调,将其作为整个改编的核心指引。然后梳理出其中最精彩的人物、主题等,以此为基础构建剧本框架,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同时,进行电影化的再创作,使其更适合在银幕上呈现。”而在原创剧本创作方面,姚婷婷采用画面先行的策略,“在构思一场戏时,我会先在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这场戏的画面,包括场景的布置、人物的动作和表情等,然后再根据这些画面去撰写人物的台词和情节的发展,让文字紧密围绕影像展开。”

姚婷婷现场分享
同样集导演和编剧职能于一身的殷若昕表示,在创作过程中,无论是独立创作还是与编剧合作,自己都非常注重剧本的二度创作。“我在自己原创写剧本时,会将自己导演的拍摄思路融入其中,使剧本与拍摄过程紧密相连。对于寻找到我做导演的原创剧本或合作剧本,我都希望一方面全力保护编剧恣意创作的好状态,一方面期待剧本给我良好的空间去进行导演构思上的二度创作,譬如有时候,我会告诉编剧,不用过于详尽地描述、刻画每一个细节。因为在我做导演构思、不断丰富导演阐述,以及在拍摄现场,往往会迸发一些新的灵感和变化。”殷若昕表示,在保持整体风格和故事核心的情况下,偶尔拥抱现场的即兴创作,其实是一种天赐,或许有可能使影片更具灵动性。

殷若昕现场分享
▍导演的拍摄巧思:拥抱灵感 积极沟通
“积极拥抱拍摄现场的临时变化,将不利因素转化为独特的视觉亮点。”
——姚婷婷
“导演和演员合作要相互信任、共情,根据演员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沟通和引导方式。”
——殷若昕
面对实际拍摄与剧本创作时的差异,姚婷婷强调前期沟通和基础框架的重要性。“在拍摄前,我会撰写详细的导演阐述和分镜头脚本,与各个部门进行充分沟通,让大家明确电影的整体风格、节奏和叙事走向。这样在拍摄过程中,即使遇到一些小变化,大家也能在共同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例如在拍摄《特殊交易》时,遇到了突发的鹅毛大雪,与原计划的拍摄场景产生了冲突。但看到雪景的那一刻,姚婷婷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创作机会:“于是我果断改写剧本,将雪景融入故事,最终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成为影片的一个亮点。”
殷若昕在剧组协作中,特别注重与演员的沟通和信任。她深知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的表演风格和特点,“在与青年演员合作时,我会更多地采用引导和启发的方式,帮助他们挖掘角色的内心世界。而与成熟演员合作时,则会在尊重他们表演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沟通和调整。”她以《我的姐姐》举例,在拍摄张子枫与朱媛媛两位演员的对手戏时,朱媛媛表示直视对方眼睛说台词会触发过于强烈的情感波动,“忍不住流泪”。殷若昕鼓励演员直面情感冲击,释放压抑的泪水。当朱媛媛采纳导演建议完成表演时,张子枫也被激发出真挚的情感反馈,最终成就了极具感染力的银幕时刻。
▍导演的破局妙手:创作和资本的平衡术
“导演要笃定地相信自己要拍的东西,一旦确定方向就不能轻易偏移。”
——姚婷婷
“要选择适合角色的演员,保证作品质量和表演调性的统一。”
——殷若昕
影片创作中,导演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赢得投资方的信任完成电影融资。殷若昕表示在创作的各工种方面(摄影、美术等),她会积极地选择志同道合的伙伴,同时导演有一个极为重要的职责是确保所有演员的表演统一调性。在拍摄《再见,少年》时,她选定适合角色的张子枫等青年演员,还邀请了徐帆等资深演员。我们始终坚持在有限的预算下,保证作品的质量和表演调性的统一,通过精彩的故事和出色的表演来吸引观众。
姚婷婷早期创作面临演员选择与融资难题。拍青春片时,她设法说服资方启用新人,在这过程中“要向资方细讲创作理念与角色理解,让其相信新人能胜任并赋予影片独特魅力”。融资过程中,姚婷婷始终明确自己的创作目标:导演要笃定自己要拍的东西,一旦确定方向就不能轻易偏移。在预算和创作质量之间寻找平衡,同时积极寻求合作伙伴的支持,专注创作核心,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导演的核心素质:与剧组共同成长
“工作效率与生活平衡的重要性,是保障创作顺利进行的基石。”
——姚婷婷
“导演要与剧组共同成长,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坚持学习和创作。”
——殷若昕
成为导演并非易事,需具备强大综合能力。随着创作经历增多,姚婷婷和殷若昕对此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姚婷婷从初拍长片时的紧张无措,到能熟练把控剧组,意识到平衡工作效率与生活的重要性。她表示拍摄《匆匆那年》时,剧组规模大、周期长,自己在协调各部门与演员的过程中,努力学习提升效率,平衡工作与生活,这是保持良好创作状态的基石。
殷若昕则强调,在不断变化的电影行业,导演对项目负责,需从起始就着眼全局,长久的学习能力与坚持能力至关重要。只有不断学习紧跟时代,凭借坚持提升能力,才能站稳脚跟,创作出优质作品。

活动现场合影
▍导演的创作坚守:保持“人间清醒” 不被标签议题束缚
“导演创作要考虑观众,但不能失去自我表达,要找到平衡。”
——姚婷婷
“电影创作要回归人物和感受,不能被标签和议题所束缚。”
—— 殷若昕
对于女性作品与创作者“集体上桌”,姚婷婷和殷若昕深感欣喜,创作中也体会到市场对女性题材的热情。不过,身处热潮中的殷若昕始终提醒自己保持清醒,坚守创作初衷。她说:“机会虽多,但我不盲目跟风,只选触动内心的故事与角色。电影创作应回归人物和感受,不受标签与议题束缚,好作品自然生长。”
姚婷婷也认为,市场热情只是外部助力,坚守艺术初心才关键。“既要满足观众需求,也要保持艺术独立性。挖掘女性角色多面性与社会议题深度,为观众奉献有价值的作品,而非单纯迎合表面需求。”

活动现场全员合影
Q&A
▍市场卖点考量
观众:“想请问两位导演,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做原创项目的时候会想说我有什么卖点吗?或者说会不会强行植入社会议题?”
殷若昕:“电影不能脱离观众,在项目起始阶段确实需要思考观众的观影动机,但不能为了迎合市场而强行植入卖点或议题。而是要从故事本身出发,挖掘其内在的吸引力与社会价值,创作不是孤芳自赏。”
姚婷婷:“我在做项目起始点的时候,同样会思考观众观影原因,这是创作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但不能牺牲创作理念,要平衡创作和市场。不能牺牲自己的创作理念,要兼顾观众和自己的表达。”

学员互动提问
▍个人表达与市场平衡
观众:“我自己将要拍摄的第一个作品,面临和此前的新导演同样的困惑,拍第一部作品时如何平衡个人表达和市场?”
殷若昕:“第一部作品没想清楚不要紧,关键是要明确如何让他人认识自己,个人表达丰富也可以,应该大胆创作。重点在于通过作品来展现自己,无论是侧重于个人体验还是展示能力风格,只要能让他人认识自己即可。”
姚婷婷:我回想自己拍摄第一部作品时,并没有考虑过作品拍完之后该如何,只想把故事拍好。第一部还是要回归创作初心,如果考虑太多其他因素,可能会偏离最初的创作冲动。比如我当时拍《匆匆那年》等作品,就是想反映 80 后这一代人成长的青春故事,创作保持纯粹的初心很重要,它能让你在复杂的声音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殷若昕导演、姚婷婷导演大师班现场合影
新荷NEWHER女性电影单元由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主办,北京电影学院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电影艺术与文化多样性教席协办。感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电影艺术与文化多样性教席对新荷NEWHER的大力支持。该教席设立旨在通过全球高校间合作,推动以电影对多元文化表达之保护和传承的研究创作,培养青年认识和汲取多元文化以展现独特视听艺术表达的能力。自设立伊始,即考虑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总体优先事项之性别平等,且在各项目开展中确保女性专家学者、艺术家、校友、青年学子的参与受到高度重视。通过数字手段赋能各群体,尤其是少数族裔及女性——进行具有文化内涵的创作,弥合数字性别鸿沟、促进包容性在文化与创意领域的发展,增进跨文化交流互鉴。此外,教席支持文化多样性的艺术作品传播,与各合作伙伴院校机构、地方社区等紧密联系,加强合作网络建设、提高公众意识,为更多青年、女性及小岛屿国家群体提供展现多元艺术及文化的平台并拓宽在影视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发展空间。

- 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新荷NEWHER·长片扶持计划征集通则&工作坊青年导演征集通则 2024-09-12
- 新荷女导演夏孟长片处女作:《我们永远是我们》发布终极预告 2024-08-16
- 新荷绽放时刻 | 女性电影单元首映活动举办 2024-08-16
- 我要开花!——新荷NEWHER主题论坛暨荣誉典礼“新荷绽放之夜”圆满举办 2024-04-22
- 新荷NEWHER赵楠电影录音大师班实录 2024-04-16
- 我们为什么要当编剧?| 新荷NEWHER饶雪漫编剧大师班实录 2024-04-12
- 首先它是一部电影,其次它是女性视角|新荷NEWHER邓璐摄影大师班实录 2024-04-09
- 新荷NEWHER 付舒 电影调色大师班实录 2024-04-03
- 电影剪辑:技术·魔术·艺术|新荷NEWHER叶婉婷剪辑大师班实录 2024-03-29
- 以影为镜 观女性创作意识觉醒|新荷NEWHER李少红导演大师班实录 2024-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