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电影是视觉与听觉的艺术,而剪辑与声音则是这场艺术盛宴背后的魔法师。新荷NEWHER 2.0后期特训课,不仅聚焦女性导演的创作支持,更强调“后期前置”的思维革新。此次新荷NEWHER后期特训课联合影视后期行业头部品牌“熠熠和光”,邀请电影剪辑、声音领域的顶尖导师——汤宏甲、张一博、龙筱竹、黄铮,为青年导演们揭开电影工业幕后的创作密码。
  作为一家以“提升影视行业后期制作标准,推动数字制作流程工业化,为制片方提供一站式全流程后期解决方案”为核心,积极参与创投孵化项目的综合影视基地,熠熠和光不仅是《唐探1900》《哪吒之魔童闹海》《误杀3》等作品的后期制作基地,更是青年导演的“技术练兵场”。后期特训课选址于此,通过参观顶级国际化的后期制作设备设施及制作环境、导师案例拆解、实操经验分享等环节,让青年导演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专业影视制作流程。从剧本阶段的视听设计到拍摄现场的声画配合,再到后期剪辑与声音处理的精妙平衡,导师们以实战经验为青年导演们搭建起从创作到落地的桥梁。
  新荷NEWHER2.0后期特训课全员合影
  龙筱竹:声音的模糊性,是留给观众的邀请函
  “听觉的不确定性,恰恰是想象力的入口。” ——龙筱竹
  作为《暴雪将至》《师父》《绣春刀》等经典影片的声音设计师,曾获金鸡最佳录音奖提名,并多次获得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协会声音单项奖的龙筱竹,在后期特训课的分享中,以她去年完成的影片:《好东西》《从21世纪安全撤离》《里斯本丸沉没》为例,揭示了声音如何成为“看不见的叙事者”。
  电影《好东西》中小孩的听音游戏与妈妈的日常劳作声音蒙太奇段落,直观的让观众感受到了声音在电影中叙事和表达的强大能力,这是声音设计前置到剧本和拍摄阶段的结果。再比如,以《从21世纪安全撤离》的王炸大闹办公室的场景为例,龙筱竹阐释了声音如何打破现实与虚幻的界限。正常的叙事中,海浪声经常会作为一个符号响起,时而像战鼓,表达人物的愤怒推动人物向前;时而隐入街道的嘈杂,扩展声场隐喻“声势浩大”。“声音展现出来的‘似是而非’是一种很妙的状态,观众往往在努力分辨中,脑补出很多外延和含义,参与到了表达和理解的创作中,达成了与电影的互动”。
  面对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中那个沉船的高潮段落,如何“还原1942年沉船事件”是个难题,因为除了还原事件的真实,更重要的是要将事件背后的人类共同情感展现出来。就此,声音团队从三个维度来进行处理——物理层,考据和模拟2000吨级货轮断裂下沉过程,录制钢板扭曲的“咯吱”声;人声层,邀请当年幸存者的后代朗读当年日记,保留其颤抖的呼吸与哽咽的停顿;音乐层,将英国一战时期的歌曲《It’s a long way to tipperary》(之前的讲述段落中用老录音带与历史资料片结合的方式出现过),用真人现场演唱与动画的场景重现结合的方式,先铺陈历史真实再渲染情感真实。“所以当海水灌入船舱的轰鸣声,与平静的回忆旁白同时响起时,历史的反差张力带来的巨大的令人沉浸而信服的感染力,不需要再有任何多余的解释、标注。”
  针对青年导演“如何与声音团队沟通,描述想要的声音”的困惑,龙筱竹解答道:其实导演的描述与真实呈现结果往往存在一定的距离,但没有关系,大胆讲述自己心目中的需求,不需要很专业,只需要尽量准确表达出导演意图即可。比如某新导演曾要求“想要一个像心跳又不是心跳的噪音”,这是一个看似具体实则抽象的要求,经过沟通,导演是想要表达一种身不由己又孤独无助的烦躁感,最终团队用旧空调压缩机启动声+秒针走动声合成出理想的压迫感音效。“要避免‘空灵’‘厚重’等指向含混词汇,如果可能比如描述为‘像被棉花包裹的心跳声’、‘生锈铁门开合的金属摩擦感’——这会更有助于声音设计师的想象和理解。”
  她特别提到,AI技术在声音领域的应用仍存局限:“目前AI生成的音效还很泛,不准确更谈不上个性和趣味,大体满足‘有’和‘是’这样的初级层面。”在《从21世纪安全撤离》中,团队放弃AI直接生成的“卡点”音效,采用了手工调试的合成器音效,并配合纯人工的剪辑。对于喜剧片的声音设计,她建议:“少用‘顺撇’的滑稽音效,反差的沉默或严肃配乐,反而能放大笑点,‘我们可以一本正经的搞笑’。声音是一种既模糊又精准的表达手法,非常有趣,非常微妙,有时候只有‘不完美’或者精心设置的‘不精准’,反而才能让观众精准感受到创作者想传达的复杂含义。”
  新荷NEWHER后期特训课声音导师 龙筱竹
  汤宏甲:蒙太奇是剪辑的呼吸,节奏是观众的心跳
  “剪辑的核心是让观众忘记时间的存在,却又被节奏牢牢抓住。”——汤宏甲
  作为《唐人街探案》系列、《误杀》系列等商业巨作的剪辑指导,汤宏甲在后期特训课的分享中,以《误杀1》的平行蒙太奇和《消失的她》的快节奏反转为例,拆解了剪辑如何成为叙事的“隐形推手”。他提到,《误杀1》中两段“踹人”镜头的混剪,最初因穿插过多导致逻辑混乱,后调整为段落式平行剪辑,既省略冗余时间,又强化了视听爽感;而《消失的她》为适应短视频时代观众的观影习惯,刻意缩短剧情反转周期,“正常10分钟的翻转,我们压缩到五六分钟,用快进式跳跃剪辑对抗观众的审美疲劳。”
  对于新导演常见的“开头冗长”问题,汤宏甲直言:“观众在电影院的前30分钟是被‘按’在座位上的,若抓不住,后面再精彩也难补救。”他建议导演们学会“冷血”审视粗剪版本,“关掉所有声音,只看画面是否能独立传递情绪。”这种剥离干扰的视角,往往能暴露出叙事逻辑的漏洞。
  新荷NEWHER后期特训课剪辑导师 汤宏甲现场分享
  张一博:剪辑是导演的第三只眼,没有舍不得,只有对不对
  “商业片是恰到好处的娱乐,不是孤芳自赏的艺术。”——张一博
  凭借《少年的你》《夺冠》等作品多次斩获金鸡奖、香港金像奖的剪辑师张一博,在后期特训课上,以“和新导演聊天”的轻松形式,分享了商业片创作的务实心得。他坦言,许多新导演的困境源于“直觉创作”与“经验判断”的冲突:“你用直觉拍出的画面,观众未必买账;而经验不足时,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
  对于导演与剪辑师的合作,他提出忠告:“信任你的剪辑师,但不要抓剪辑师去现场——保持客观判断是最难的事,亲眼看着演员摔断腿,谁都舍不得删镜头!”
  新荷NEWHER后期特训课剪辑导师 张一博现场分享
  面对市场与表达的平衡难题,张一博建议青年导演学会“察言观色”:“测试放映时,观众拿起手机的那一刻,就是电影‘断片’的信号。”他鼓励导演们大胆调整结构,甚至推翻原有叙事,“电影的可能性,永远藏在素材的排列组合中。”
  新荷NEWHER后期特训课剪辑导师 张一博
  黄铮:声音是空间的画笔,情绪是频率的密码
  “录音师的使命,是把环境的‘噪音’变成故事的‘语言’。”——黄铮
  凭借《少年的你》《年会不能停!》等作品,多次提名及荣获金鸡最佳录音奖、担任奥斯卡评委的声音指导黄铮,在后期特训课上分享了声音设计的“空间魔法”。在《少年的你》校园霸凌戏中,他刻意放大空调滴水声和远处的施工噪音,“炙热、潮湿、压抑的环境,不需要台词也能让观众窒息。”而在《年会不能停!》的演唱会段落,他坚持采用真唱录制,“跑调的喘息、即兴的互动,这些‘不完美’才是live的灵魂。”
  对于低成本制作的青年导演,黄铮提出务实建议:“电影是一种通过声音与影像的完美融合,将艺术情感传递给观众的独特表现形式。在创作过程中,声音的表达从文学剧本阶段便应被精心设计,它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期待青年导演在剧本创作初期,就能将声音的概念融入思考。这种前瞻性的构思,必将为最终的影片呈现带来出乎意料的精彩与深度。”
  新荷NEWHER后期特训课声音导师 黄铮
  熠熠和光:我们做好电影最后一步
  从汤宏甲的蒙太奇哲学到张一博的票房洞察,从龙筱竹的模糊音效到黄铮的空间叙事,四位导师的分享为新导演们揭开了电影工业的冰山一角。在后期特训课现场,熠熠和光特别开放核心电影制作棚供青年导演们沉浸式参观、上手实操,身临其境触摸中国电影工业的脉搏。在《唐探1900》同款杜比视界调色棚、CINITY调色棚,用肉眼感受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高亮的鲜明细节,暗部清晰的纹理,更明亮、更深邃的像素。在杜比全景声白金混录棚,沉浸式体验了声音带来的震撼。
  青年导演核心电影制作棚参观
  新荷计划用一场理论与实践交织的工业启蒙,诉说同一个信念:“电影的灵魂,永远生长于创作者的赤诚之中。”
  新荷NEWHER女性电影单元由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北京电影学院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电影艺术与文化多样性教席主办。感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电影艺术与文化多样性教席对新荷NEWHER的大力支持。该教席设立旨在通过全球高校间合作,推动以电影对多元文化表达之保护和传承的研究创作,培养青年认识和汲取多元文化以展现独特视听艺术表达的能力。自设立伊始,即考虑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总体优先事项之性别平等,且在各项目开展中确保女性专家学者、艺术家、校友、青年学子的参与受到高度重视。通过数字手段赋能各群体,尤其是少数族裔及女性——进行具有文化内涵的创作,弥合数字性别鸿沟、促进包容性在文化与创意领域的发展,增进跨文化交流互鉴。此外,教席支持文化多样性的艺术作品传播,与各合作伙伴院校机构、地方社区等紧密联系,加强合作网络建设、提高公众意识,为更多青年、女性及小岛屿国家群体提供展现多元艺术及文化的平台并拓宽在影视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