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新荷NEWHER 付舒 电影调色大师班实录
风格的独特性就是质感和触感,要透过肉眼和摄影机细心去感受。
调色可以帮助故事里面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超现实和现实的转换,时间上的一个过渡或者情绪氛围的营造。
付舒电影调色大师班现场
在影像中,调色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它不仅定义了电影的视觉风格,还影响了观众的情绪体验。在本场大师班的讲座中,调色师付舒老师结合个人十余年的创作经历,并以《白塔之光》《椒麻堂会》《乌海》《Jet Lag》为片例,向现场观众分享了自己在调色创作中的心得体会。
▍调色前期工作:具体影片具体分析
付舒电影调色大师班现场
付舒首先强调了调色前期工作的重要性。针对调色前期的准备工作,付舒具体地分析了在调色前期会遇到的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在拍摄前导演摄影师可能就会和调色师沟通怎么确定一开始的影调,然后根据影调去拍摄影片,这种方式是非常好的。可是这个也看每个项目的情况,如果预算没有那么高,可以考虑做一个适配的LUT,假如场景很复杂的话,也许现场调色效果更好。
第二种是拍摄完成再去调色,可能在前期导演和摄影已经很有想法,但是拍摄素材没有达到他所预想的情况,这个时候调色师就需要去充分了解摄影指导/导演的需求,此时最好是有个PPT/图片/影片,方便去沟通和交流。我遇到过一个项目,在前期拍完之后说他们希望有一个类似于水彩画的效果。当时看到PPT的时候觉得非常概念化,因为拍摄的素材和水彩画的差距非常大。我就去找寻水彩画的一些特性,比如说它的暗部、亮度、质感、反差灰度、颜色属性。它参考的水彩画更多的是日本的动画电影,所以我就看了很多动画片,让它植入在我的脑子后再去摸索素材,这样就会事半功倍。
付舒电影调色大师班现场
第三种是可能在前期拍摄的时候没有一个确定的想法,我遇到的项目中这种情况特别多。在这种情况下,我一般会记住第一次看片的当下感受,从片子里面去找寻某个打动我的点和我可以提升的部分。
主要可以分为三大块,第一块是整体风格的独特性。风格的独特性就是质感和触感,要透过肉眼和摄影机细心去感受。这个东西有点虚,像是直觉感受。比如说我们看到的东西,我们去摸它会有一些感受,材质是粗糙的或是柔软的,这个材质在光影下是有线条的或是光滑的,这些东西虽然是视觉上的,但也会让你产生触感,这是大家都会有的共感。还有不同的摄影机,比如手机拍的,DV拍的,胶片机拍的,或者专业摄影机拍的,专业摄影机又分为不同的品牌;每一个拍摄的东西质感都是不同的,他们对红色蓝色等鲜艳的颜色的提取是不一样的,曲线也是不一样的;还有跟天气有关,比如一个片子有外景的话,南方和北方是有非常大的区别。南方的空气质感就是湿润的,它拍出的东西就是有点雾蒙蒙的感觉,北方的口气就是会有一种粗砺感,会有一种很透、反差比较硬的感觉。这是我自己看素材的感觉。不一定完全正确。当然你也可以模拟湿漉漉的感觉,比如说在地面上洒水,疯狂地喷水雾,那也可以达到类似效果。
付舒电影调色大师班现场分享PPT
第二块是分场景细化提升。调色可以帮助故事里面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超现实和现实的转换,时间上的一个过渡或者情绪氛围的营造。比如一场戏需要一些很情绪化的东西,这时就需要用颜色去营造氛围。颜色是非常主观的,当你看见蓝色,会觉得它有点冷。我经常在黑暗里面工作,所以我调着调着就感觉好冷;比如一些欲望或是情绪比较激烈的戏,就要把颜色做得更浓烈,黄色更多或者蓝色更多,这给你的刺激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觉得这些都是一种氛围的营造。
第三块是点状的,对每一颗镜头的细节处理,就是明确画面的视点和强化某个元素。这个意思是所有的片子是镜头和镜头连在一起的,每一个镜头的视点是很重要的,这个时候可以通过调色加重视点。在影片中,画面的流动呼吸感的营造也很重要,比如说一个镜头很长,可能一辆火车在白天从这边开过去,开了很长的时间,那就可以把这个列车开过的镜头从一开始就调成黑夜,就好像它是从黑夜穿过来的一样,在调色层面上也可以表达一个时间的流逝。
▍《白塔之光》:影片的定调与人物的状态
图/《白塔之光》电影片段
随后付舒以自身作品为例,展示并讲解了她对电影《白塔之光》的定调过程,提出“影片的定调和人物的状态相关联”这一重要观点。电影《白塔之光》讲述了中年男人谷文通与年轻摄影师欧阳文慧之间暧昧的关系,由此揭开他们与父亲、情人和自我的复杂矛盾。
《白塔之光》的定调是我和摄影指导朴松日一起决定的,在定调的环节他给我看摄影师上田义彦的照片,他跟我说希望有这种温润偏冷的感觉。所以在调色的时候对整个影片基调的把握就是偏冷调。其实这个片子它给我一种疏离感。影片中有一些打动我的一些镜头,这些镜头呈现出人跟人之间的疏离,所以片子在定调的时候就会有一些青蓝调在里面。
其实我在工作时候会比较习惯性先问对方有什么想法。朴老师说了一些想法,还有摄影师拍的参考照片,我就大概能感觉到他要什么。再者,我看了《白塔之光》的小样之后,是非常喜欢的,影片里面有非常多打动我的点;加上我在北京生活了很多年,我对于北京是有自己的一个视点的。
图/《白塔之光》电影片段
在我看完这个片子之后,最大的感触就是它给我的一种疏离感,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距离,一种清冷的感觉。我跟张律导演之前就合作过《漫长的告白》,所以到调《白塔之光》的时候,大概能够知道导演他想要什么,并去做相关的尝试。
我认为在《白塔之光》里有很多打动到我的镜头,我在很多细节上都进行了调色。为了突出人物,以及人和人的距离感,这个片子整体都会有一种青蓝调在里面。比如在男女主散步的镜头画面中,我针对树进行调色,让画面更加透气;在室内的镜头中,通过调成灰调,压掉多余的光,展示出人孤寂无力的状态;针对池塘里鱼的镜头,通过调色让水更加清幽;在海边的镜头,通过调色将海和沙滩分离,突出画面中的人;在胡同里骑自行车的镜头,通过把色调调冷,把人物和背景抽离出来,使画面更有纵深感,拉开人物之间的距离,将观众的视点更集中在人物身上。
左边是还原709,右边是调色后
图/《白塔之光》电影片段
▍《椒麻堂会》:调色无法无中生有
图/《椒麻堂会》电影片段
之后展示了《椒麻堂会》片段,付舒强调“调色无法无中生有,不能过度依赖于调色”,所以影片的前期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椒麻堂会》电影中有一部分是地狱,一部分是人间;所以调色的时候,人间的部分会偏黄一点,地狱的部分会偏冷一点。在调之前,我特地去看了导演的画(导演是画油画的)来进行色调参考。
左边是还原709,右边是调色后
和大家分享一个有趣的点,在这个画面中,拍摄的时候其实背后是是一块绒布,导演希望菩萨的背后是黑洞,所以调的时候就把那个地方彻底做成了一个黑色,这个黑洞出现在好几个镜头里。
左边是还原709,右边是调色后
像这种情况,如果前期没有打这么多烟的话,其实很难实现这个效果。所以我觉得有些时候调色也有很多做不到的事情,比如有些无中生有的东西就做不到,所以在前期拍摄的时候,一些工作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乌海》:强反差色突出地域特征
《乌海》电影片段
在展示的《乌海》片段中,付舒强调了调色对于地域特征和人物心理特征的营造。
《乌海》其实是风格化非常浓烈的,它主要走的是橙色和蓝色的一个反差色,它的黑色是非常黑的,这是特意做的效果。这个片子是在内蒙古拍摄的,本身也比较亮,还有沙土,蓝天也是地域特色,包括它的剧情也是非常非常压抑、浓烈的,所以将这两个颜色放一起碰撞是很好的。
▍《Jet Lag》:用颗粒来营造氛围感
在展示了剧情片的调色经验后,付舒还额外分享了一部纪录片的调色经验,提出了不同类型电影调色的区别。
我还想分享一个纪录片的调色经验,因为想要给大家看不同类型的片子,这个纪录片是比较带有个人特色的,它是用手机和DV拍的,和用大摄影机拍摄的素材比,色彩空间非常小,调色工作会不太一样。我在看完片子以后,觉得可以做一些不同的尝试。在一些流动的、动态的地方做一些变化。DV拍摄的镜头中有很多颗粒,特别是晚上下雨的时候还会有一些散光,很多噪点完全没有内容。我觉得这个场景它本身就是一个意识形态的展现,可以用颗粒来引导这个片子,颗粒的变化和颗粒带给你的那种躁动是让你觉得不真实的,所以我就加强了镜头里的颗粒度,并且还做了一些晕染。
《Jet Lag》海报
▍Q&A:
大师班现场观众提问
现场观众:付老师您好,您在前面讲一些调色标准流程的时候,提到素材的一个客观性和您自己一个情感的表达。我想问您是如何在调整过程中保持冷静和客观的?因为我自己在调色过程中,我经常会陷入到一种非常个人意识化的表达,再回头看的时候可能无法对自己调色的画面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想请问您是如何在这种调色中达到个人感受和作品的统一的?
付舒电影调色大师班现场分享
付舒:我一开始也会很迷失,会纠结到底什么样是对的、什么样是错的,怎么样是最好的。我觉得这是需要不断去练习的。我建议调的时候,可以试试先在片子里面找一个你特别喜欢的镜头,将它调到一个程度的时候保存静帧。这个时候先出去待一会儿或玩会儿,再回来调,跟之前的去对比,看一下你更喜欢哪个。也可以放到自己的手机上和平板上看你喜欢哪个,也可以看看喜欢的电影中的照片,再看看自己的。虽然肯定是会有距离的,但当你还是觉得它很舒服,这个时候就可以了。
在付老师的分享中,我们不仅仅是学习了调色技巧,更重要的是认识到调色在影像创作中的重要性。付老师通过影片实例,为观众直观呈现了影像调色前后的鲜明视觉反差,并具体分析了如何通过调整画面的光影和颜色,达成感染观众情绪、帮助影片叙事以及加强人物形象塑造的多重目的。通过精心调色,将为观众呈现更加生动、深入和令人难以忘怀的影像作品。
大师班现场大合照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北京国际电影节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