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新荷NEWHER赵楠电影录音大师班实录
关系是在“存在”之中的,“存在”不可能消除,只要存在就会产生关系,产生关系就会相互影响。
面临创作上的枯竭,你需要做什么?不妨回归到你的学生时代。
声音带给电影最大的价值是“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无论是营造影片的气氛,还是烘托人物的情感,声音能够传递给你更真实的感受。
赵楠录音大师班 现场照
担任本次录音大师班的主讲嘉宾是资深电影录音师赵楠。她回顾了自己二十年来从录音助理逐渐成长为录音指导的从业经历,并分享了如何克服职业瓶颈的宝贵经验。
▌从小录音师到声音指导
我觉得二十多年坚持同一个行当是很厉害的一件事。大学毕业后,我在电影声音领域尝试过很多工作岗位,直到电影《风声》,第一次担任声音制作总监,超负荷的工作和压力让我身心俱疲,项目结束后休息了一整年。之后一位老师邀请我参与《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的电影创作,看过画面后我感觉它非常复杂,在此之前也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依然想放弃,但是一个朋友劝我说“你在声音行业扎根十年了,大大小小的工种都做了个遍,对于这份职业,你难道就不愿意给自己一个圆满的交代吗?”我被说动了。没想到这部电影获得了当年的金像奖,从此我就老老实实地在这条道路上走了下去。
赵楠录音大师班 现场照
▌职业瓶颈:如何不复制自己?
我希望自己是一名优秀的声音工作者,于是一直在不断地学习掌握更先进的声音制作方法,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直到2016年,我遇到了职业生涯的又一个瓶颈,发现做电影的时间越长就越会有经验上的本能,让我开始思考:如何避免重复自己,如何保证每一部作品的独特性。
当我陷入困惑时,电影学院毕业的曹郁老师给了我帮助。他邀请我与摄影、美术等不同创作领域的从业者一起分享电影经验。为此我进行了一番重新的梳理和学习,像学生时代那样拉片、翻找理论,回忆曾经老师们是如何教授电影声音知识,而我又是如何学习的。那次活动让我明白,当你创作了多部同类型的电影,就很有可能陷入一种经验主义的枯燥和匮乏,产生思维的惰性。出现了这种创作上的枯竭应该怎么办呢?其实不妨回归到你的学生时代。
▌更宽的视角:回到电影本身
之后我很幸运的接到张艺谋导演的《影》,由此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同他几部作品的合作与学习中,我对电影录音的关注有了更宽的视角,开始更注重电影本身。
每接到一部戏,我就问自己这个电影的本质是什么?声音能给它带来多大的价值?除了自身业务能力的增益之外,我还能做哪些努力让一部电影变得更好?
于是除了做声音,有时候我还会做制作监制的工作,了解其他职能部门的创作与工作流程,掌握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创作与表达是可以通过部门间的配合而得到更有效的呈现的。电影是集体创作,电影语言是丰富的,利用好听觉与视觉的化学反应,会对整个电影有一个促进作用。
《影》海报
随后赵楠以自身作品为例,讲解了声音在电影制作中的“选择与影响”,提出电影声音制作贯穿剧本创作、拍摄、后期、电影上映几个阶段,并针对这几个阶段进行具体的分析。
▌剧本创作:声音创作前置
我的工作习惯是读完剧本后做声音备注,例如叙事上声音可以有哪些空间?人物造型上声音能起到什么作用?这个电影是否有地域性和人文特征?是否可以加入一些声音来建立情感的联结。
我认为我们可以把声音设计这件事前置,希望大家在创作剧本的时候可以带着声音去思考。例如电影《封神》,建构了殷商时期的庞大社会体系,人物构成有王、王子、诸侯、质子,我会考虑如何用声音把他们的身份和阶级性做区分突出,比如铠甲、冷兵器的材质,配饰的音色,和人物动作的节奏、力度。
赵楠录音大师班 现场照
▌拍摄阶段:同期还是配音?
同期声和后期配音是电影声音制作的两种工艺,并不意味着同期声无法保证技术指标才需要后期配音,也不是后期配音永远不如现场同期声好。是需要录音师和导演根据多方面的因素做出判断和决定的。
比如我做过一部电影叫《冈仁波齐》。它讲的是一个藏族家庭转山的故事,连续拍摄了365天,都是素人演员,包括他们在旅途中碰到的路人也都被记录到了电影里,像这种电影就完全不具备后期配音的可能性。喜剧片,喜剧片的表演随机性很强,演员临场的轻重感和节奏是很难复制的。还有像《狙击手》这部在极端寒冷的环境下完成拍摄的电影,现场呈现出的最真实的生理状态和精神状态,也是很难在录音棚中模拟出来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情况,考量同期声是否适合对影片风格的塑造,例如电影《催眠大师》,莫文蔚与徐峥两人互相催眠的故事。同期声的清晰度没有问题,但是现场的空间质感是技术上无法消除的,导致我对它的使用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我希望后期配音,因为我想在这部片子中创作出一种独特的声音风格,把所有的语言、动效、环境、心理辅助作用的音效变成一种元素,在听感上让不同的元素交织在一起,从而塑造出一种迷幻感,以此来呼应主题。
《冈仁波齐》海报
▌后期阶段:电影永远有遗憾
后期阶段最重要的是时间,无论是对于声音、导演还是参与后期制作的所有部门。
电影总是有遗憾的,而大多数遗憾都与时间有关。现在的电影有一个特点,常常在开拍前就已经确定了上映档期,也就是说后期的时间是可以预测的。我的建议是一定要合理规划,很多工作经过细化后是可以提前准备、甚至前置的,尽量避免把时间浪费在重复工作、返工和盲目的实验上。
赵楠录音大师班 现场照
▌声音的价值: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声音带给电影最大的价值是能传递给观众更真实的感受,无论是营造影片的气氛,还是烘托人物的情感。相对画面而言,声音更立体,更有带入感。
以《封神》开篇的攻城大战为例。这场戏有两个很重要的声音元素,投石车的抛射和城头上的万箭齐发。导演想表达的是年轻战士们到了战场以后才感受到真正的残酷,从而给他们心理上造成了强大的压迫感和恐惧感,因此需要声音营造出逼真、恐怖的战斗破坏力,我们模拟了划破长空、刺破耳膜的听觉效果,把万箭齐发的声音做到了极限。在试映时,IMAX版本的观众对这场戏反应强烈,甚至有人表示会感到一些生理上的不适。这种特别切身的反馈其实也正是让观众在那一刻能直接共情到这些孩子们直面战场时的痛苦,身临其境于战争的残酷。
《封神》海报
最后赵楠总结了四个步骤来创造属于自己的声音风格,鼓励大家建立声音的审美。
▌创造属于自己的声音风格
如何给一部电影找到一个气质,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声音风格?我能给大家的建议大概有四点:首先,明白这部电影的核心是事件还是人物,如果是事件,叙事的节奏是快还是慢?第二,明晰电影的类型。第三是影像风格,赛博朋克或是黑白彩色?阳光明媚还是灰暗晦涩?第四,导演的核心表达,我觉得表达是要有回馈的,需要预想一下观众的离场感受会是怎样的。
举个例子,比如《满江红》完全可以变成现实主义风格——语言、脚步声、打斗声做成真实的巷道空间,再加上夜虫、鸟鸣、风声,就可以呈现出自然写实的气质;但是《满江红》又有悬疑的类型,为了实现这一点,我把所有自然界的声音全都屏蔽掉了,只保留了风,但并不是真正的风声,而是一种经过特殊处理的效果声,根据不同的调性把它们放置在意想不到的位置,和音乐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现在的悬疑气质,整个电影的风格就不一样了。
《满江红》海报
▌声音的审美
声音的审美其实跟文化是相对统一的,例如《满江红》是关于南宋的故事,南宋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简约,于是我们便做了一个极简主义的声音定位。
《影》黑白灰色调、水墨画的影像风格,水墨画是什么感觉?线条简单、没有过多的修饰,有一种流动性,那如何用声音把这种特点展现出来?比如:把声音的构成用点线面的方法勾勒得更清晰,始终保持听感上的疏与密、静与动、写实与写意的互动。
《封神》开篇的那场雪我非常喜欢。甲骨文关于下雪的第一次文字记录出现在商代晚期,于是对于开篇这场雪我们的设想是把它创作成中国的第一场雪,传递出一种原始感和粗粝感。同时在塑造像饕餮、雷震子、龙须虎这些神兽的时候,专门去查阅了《山海经》、《封神演义》,书里描述雷震子“肋下生有一对风雷双翅”,饕餮“其音如婴儿”,我们希望尽量拿这些文化特征去创造一个东方的神兽,树立自己的东方审美。
《封神》海报
▌Q & A:
青年导演 夏孟:赵楠老师您好,我想针对我这次的片子问您一个问题,在完全没有台词,只是想强调主客观声音的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处理能让观众理解和区分?因为我这个片子讲的是失聪的人,我特别希望观众能够共感到他的主观感受,以及对比他的主观感受和我们正常人的听觉感受。
青年导演夏孟 现场提问
赵楠:你说的是听觉特殊群体,其实就是相对于正常听觉的一种主观感受。你需要让他听上去的声音跟正常的声音不一样,不管是频率还是空间都要有一种反差。但是需要注意把主观视角和听觉特殊群体的概念和段落区分开,清晰的呈现出来。
赵楠与青年导演 合照
现场观众:您会反向的跟导演去说我想做一个什么样的声音效果,所以希望镜头里有哪些的呈现吗?
赵楠:我可能不会去要求导演为了声音一定要拍什么,因为影片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影像风格。但是导演要告诉我每一场戏想表达什么。看完剧本我也会跟导演探讨我的想法,给一些配有画面的建议,比如:“你画面呈现的是这样,我这么做。如果你画面拍的是那样,我会换成另外一种方案”。
赵楠答现场观众问
现场观众:赵老师好,刚刚您提到在写实主义的情境下,怎么处理可能真实生活中没有的声音,让它在片子里面依旧传递出来一种写实的自然环境?
赵楠:写实主义的故事想要一种不一样的感觉,可以用加减法来改变真实的声音构成元素和比例。比如你想在会场里传递焦虑的感觉,那我们可以选择一个跟这里的建筑和人群有关系的,并且能代表烦躁的声音;但你要想在会场里加“瀑布”这种完全与场景没关系的声音,或者是你想要某种声音元素贯穿电影始终,那我觉得是要有原因和铺垫的,比如设置一个情景先把这个元素引进去,再通过混音融合到主观或者客观的场景中来配合人物跟情绪。
赵楠录音大师班 现场大合照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北京国际电影节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