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让角色长出心跳,让表演回归本能:新荷NEWHER2.0表演大师班刘天池的“角色为王”之道
“片场的最高法则:角色为王。所有部门必须服务于角色的真实与生动。”
——刘天池
她是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培养出邓超、唐嫣、白百何等一众实力派演员;她是《演员的诞生》《我就是演员》等综艺的金牌表演指导,用犀利的点评和实战经验推动行业进步;她还是《金陵十三钗》《封神三部曲》的表演指导,助力张艺谋、乌尔善打造影史经典。
新荷NEWHER 2.0表演大师班上,深耕表演教育与实践近30年的艺术家刘天池以一场充满激情的分享,为在场的青年创作者们揭开了表演艺术的底层逻辑。从“动物模拟”到“肌肉记忆”,从“绞杀关系”到“悲情喜剧”,她的每一句箴言都指向同一个真理——唯有尊重人性的复杂与本能的力量,才能让角色真正地活在银幕上。

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 刘天池
▍“绞杀共生”:导演与演员的“相爱相杀”
“导演和演员是‘绞杀关系’,共同的目标是诞生一个鲜活的艺术形象。”
——刘天池
谈到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刘天池用“绞杀”一词引发全场深思:“这不是对抗,而是像藤蔓一样缠绕共生,共同为角色注入生命。”她指出,许多导演陷入误区:要么过度控制演员“按我的设计演”;要么放任自流,导致角色失去统一性。
在刘天池看来,“任何一部电影,如果能称为作品,那么一定是角色为王。”她指出,导演导的其实就是演员的表演,鲜活与生动是电影成功的关键:“角色必须跟观众产生链接,让观众从你的角色身上获取能量,甚至走出影院后与自己的生活产生链接。”导演和演员在片场的所有工作,最终都是为这个角色的生动和真实服务:“真正的合作,是导演用情境刺激演员,演员用本能反哺角色,最终让角色自己‘活过来’。”

刘天池现场分享
▍表演真谛:“真实是表演唯一的信条”
“演员的生理反应永远比设计更珍贵。导演要帮演员回到本能,而不是用结果要结果。”
——刘天池
真实,是表演的灵魂所在。观众渴望在银幕上看到的,是与生活息息相关、能够引发共鸣的人物和故事。谈及“如何避免演员表演套路化”时,刘天池的回答直击本质:“表演的真实是唯一的信条。演员的眼泪不是挤出来的,而是被外部刺激‘诱发’的。”她以拍摄《长城》时王俊凯的表演为例——一场面对虚拟怪兽“饕餮”的恐惧戏,王俊凯因天生害怕蜘蛛,刘天池并未要求他“演出害怕”,而是用真实的恐惧记忆激活本能反应。“他的表情和颤抖都是生理性的,这种真实比任何设计都有说服力。”
她强调,导演的任务不是命令演员“哭得更惨”或“笑得更夸张”,而是构建能触发本能的情境。“比如一场母子告别的戏,不要直接说‘你要留恋’,而是带演员回忆自己与母亲的真实故事,让情感从记忆深处流淌出来。”刘天池打了个生动的比喻:“演员完成一次真实体验后,肌肉会记住这种刺激,就像打针时的生理反应,身体比大脑更诚实。”
▍角色塑造:从动物性到艺术性
“角色必须像动物一样遵循本能。面试时,先问自己:他像什么动物?”
——刘天池
选角就像是为电影寻找最合适的拼图碎片,每个演员都应该与角色完美契合,才能让整个故事完整而生动。如何让角色摆脱“纸片人”的扁平感?刘天池的答案出人意料:“去动物园找灵感!”她解释,人类在社会化中逐渐丧失本能,而动物的行为更直接、更原始。“一个畏缩的角色可以想象成‘受伤的流浪猫’,一个霸道的角色则像‘领地意识极强的狮子’。导演面试时,不妨让演员模仿动物的动作和节奏——比如小浣熊的机敏或大象的沉稳——这能快速判断他们与角色的契合度。”
她提到训练学生时常用的方法:让演员用动物特性构建角色逻辑。“比如《雷雨》中的繁漪,她的压抑与爆发就像一只被困的豹子。演员需要先找到豹子的肢体张力,再融入人的情感复杂性。”刘天池笑称:“中戏的‘动物模拟训练’不是闹着玩,而是帮演员撕掉社会面具,回归本能。”
她以张艺谋拍摄《金陵十三钗》的选角过程举例:为了找到符合“风尘女子”特质的演员,团队面试了上万名女孩,但张艺谋坚持亲自把关。“他看的不只是长相,而是每个人身上与角色共鸣的‘动物性’——有人像猫一样慵懒,有人像蛇一样妩媚。导演必须闻到角色的‘味道’,才能选出对的人。”这些演员在影片中出色的表演,让观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个动荡年代里,一群勇敢、坚韧的女性形象。

刘天池现场分享
▍喜剧表演:“没有悲情内核的搞笑 只能是尬剧”
“喜剧的底色是悲情与浪漫。没有悲情内核的搞笑,只能是尬剧。”
——刘天池
喜剧,并非只是简单的搞笑和逗乐,它背后蕴含着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细腻刻画。当问及“如何指导非喜剧演员演喜剧”时,刘天池一针见血:“喜剧的底色是悲情与浪漫。没有悲情内核的搞笑,只能是尬剧。”刘天池认为喜剧角色须具备“悲情浪漫色彩”:“喜剧演员的眼神必须有悲伤。周星驰的眼睛和罗宾·威廉姆斯的表演都是如此。”
刘天池老师认为喜剧角色的性格化要极强,她建议导演在剧本创作阶段就要赋予角色鲜明的喜剧色彩,比如偏执、纠结等特质。同时,她也提醒创作者警惕“为笑而笑”:“卓别林的流浪汉让人笑中带泪,因为他滑稽的背后是底层人民的苦难。喜剧若失去悲悯,就只剩噪声。喜剧必须扎根于生活逻辑,再奔向艺术逻辑。”

刘天池现场分享
▍导演沟通:“爱上TA 发现TA的优点是导演的本事”
“如果演员不是你心仪的,重新爱上TA,发现TA的优点是导演的本事,要对得起观众。”
——刘天池
在电影创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表演难题,比如演员与角色不匹配、演员表演达不到预期等。面对这些问题,刘天池的建议务实又清醒:“如果必须用不合适的演员,导演要做的是‘重新爱上TA’。”
当演员与角色不匹配时,导演不能一味地抱怨和否定,而是要以开放的心态去发现演员的优点,并将这些优点与角色相结合。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潜力,导演的任务就是挖掘这些潜力,为演员找到适合他们的表演方式。她以婚姻比喻:“就像封建时代的包办婚姻,日子久了也能培养感情。导演需要挖掘演员与角色隐秘的共鸣——也许他的笨拙反而让角色更真实。”
在实际拍摄中,导演与演员的沟通至关重要。面对“演员情绪不到位”的常见难题,刘天池的解决方案充满智慧:“导演要做‘情感调音师’,而不是‘结果验收员’。”她指出:“演员不是提线木偶。如果一条表演不够理想,导演应该关掉对讲机,走到演员身边低声沟通。”她举了一个反例:某剧组导演用喇叭大喊“你演得太假”,导致演员彻底崩溃。“这种公开否定会摧毁信任。导演必须明白:演员的脆弱是创作的代价,而保护这种脆弱是你的责任。”
新荷NEWHER 2.0表演大师班上,刘天池始终强调一个核心:表演的本质是真实,导演的使命是守护真实。正如她最后的寄语:“当我们谈论表演时,谈论的不仅是技巧,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导演和演员就像产房里的医生与助产士,共同等待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这个生命,就是角色。”

活动现场全员合影
Q&A
▍新人演员情感爆发难题
观众:与新人演员合作情感爆发戏时,演员前几条无法爆发,最后一条在对手刺激下才成功,且拍摄时机器可能造成压力,该如何处理?
刘天池:这在非职业或缺乏经验的演员中常见。可采用美国方法派呼吸法则,导演引导演员关注呼吸和身体状态,通过肌肉与呼吸调节诱引内心,让身体先接受情境刺激以自然流露情感。演员完成表演后,导演切勿打扰,鼓励其再次尝试,积累肌肉记忆,使表演更真实稳定。
▍剧本表演提示与演员要求的矛盾
观众:大演员要求剧本除台词外无动作或表演提示,但编剧担心影响节奏感,该如何平衡?是仅与大演员合作有此问题,还是剧本创作应减少表演提示?
刘天池:编剧可适当减少具体外部动作指令,增加简单的心理活动提示帮助演员理解角色。与大演员沟通时,编剧和导演要依据整体叙事逻辑讨论。即便演员提出修改意见,也应在不破坏叙事逻辑的前提下进行探讨,如此或能激发新灵感。

学员互动提问
▍海外华人电影表演差异疑问
观众:为何看海外电影节华人电影作品觉得表演痕迹重,外国人却难察觉,而看国内作品能明显分辨演技好坏?
刘天池:主要因文化差异,外国人不熟悉中国生活文化,以西方视角理解中国电影,难以察觉表演生硬之处。导演需坚守艺术良心,像厨师对菜品负责一样,确保表演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多类型剧本拍摄中与演员的交流问题
观众:我创作了两个均包含动作戏的家庭悬疑和魔幻爱情悬疑长篇剧本,在未成片且需与其他导演合作的片场环境下,如何与演员交流表演相关事宜?
刘天池:先大量观看同类型动作片,像吴京转型导演前几乎看遍了动作片,深入了解该类型电影的世界和操作方法,与动作导演建立共同语境。动作戏需要身体记忆,演员的呼吸和肌肉控制比情绪更重要,明确演员动作戏表演要求,让演员和动作导演感受到专业,利于协作。

活动现场
新荷NEWHER女性电影单元由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主办,北京电影学院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电影艺术与文化多样性教席协办。感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电影艺术与文化多样性教席对新荷NEWHER的大力支持。该教席设立旨在通过全球高校间合作,推动以电影对多元文化表达之保护和传承的研究创作,培养青年认识和汲取多元文化以展现独特视听艺术表达的能力。自设立伊始,即考虑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总体优先事项之性别平等,且在各项目开展中确保女性专家学者、艺术家、校友、青年学子的参与受到高度重视。通过数字手段赋能各群体,尤其是少数族裔及女性——进行具有文化内涵的创作,弥合数字性别鸿沟、促进包容性在文化与创意领域的发展,增进跨文化交流互鉴。此外,教席支持文化多样性的艺术作品传播,与各合作伙伴院校机构、地方社区等紧密联系,加强合作网络建设、提高公众意识,为更多青年、女性及小岛屿国家群体提供展现多元艺术及文化的平台并拓宽在影视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发展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