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琉森湖光山色
高耸入云的阿尔卑斯雪山、静谧悠闲的复古小镇、奢华精致的高端手表、令人垂涎欲滴的手工巧克力……提到这些你一定第一时间会想到——瑞士。其实除了上述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特点外,瑞士的电影产业也以其艺术深度、叙事创新和深厚的纪录片底蕴在欧洲诸多艺术电影强国中占有一席之地。
2025年是中国与瑞士建交75周年。为加强中瑞人文领域的交流合作、深化两国创新战略伙伴关系,同时进一步提升北影节的国际影响力,本届北影节邀请瑞士担任主宾国。
新质光影·拓展中瑞电影合作维度
2025年是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也是北京国际电影节的15周年。瑞士是继希腊、阿根廷、泰国、巴西之后第五个担任北影节“主宾国”的国家。从2021年开始,北影节每年邀请一个国家或地区作为主宾国,通过举办一系列相关活动展示该国或地区的电影文化,促进双方电影人的交流与理解,拓展国际市场和合作机会。主宾国项目不仅构建了中外电影交流的桥梁,更承载着深远的文化外交使命,使中国电影产业在中外电影人的深入对话与合作中跨界共生、繁荣发展。
瑞士位于欧洲中部,是首批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之一。1950年,中瑞正式建立外交关系。75年来,两国始终秉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在经贸、科技、人文等领域合作成果丰硕。2017年,习近平主席访问瑞士期间,双方签署中瑞文化合作协定。2024年,国务院总理李强对瑞士进行正式访问并表示,中方愿同瑞方以明年两国建交75周年为契机,扩大地方和人文交流,进一步增进两国民众的友好感情和中瑞友谊。瑞士担任北影节主宾国这一里程碑不仅见证了两国长期的政治纽带,也彰显了双方数十年间文化、经济与思想交流的丰硕成果。
瑞士电影产业发达,拥有众多优秀电影人和重要的电影节展:洛迦诺电影节(Locarno Film Festival)专注独立艺术电影,苏黎世电影节(Zurich Film Festival)汇聚好莱坞与欧洲影人,尼翁真实电影节(Visions du Réel)则是纪录片领域顶尖阵地。此外,瑞士拥有众多尖端影视技术公司,ARRI瑞士、奥比斯制作公司等企业推动着摄影、视效与后期制作的革新。瑞士和中国通过文化交流、电影节和联合倡议在电影产业方面开展了多种合作。瑞士电影《笼中鸟》(2021年)和《摆动》(2022年)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诸多赞誉及奖项,进一步深化了文化交流。
瑞士著名演员、导演文森特·佩雷斯(左)
瑞士导演西里尔·舒布林(右)
在瑞士联邦文化总局与瑞士驻华大使馆的鼎力支持下,组委会邀请到瑞士著名演员、导演文森特·佩雷斯(Vincent Perez)和导演西里尔·舒布林(Cyril Schäublin)分别担任主竞赛“天坛奖”评奖和“注目未来”单元的国际评委。两位影人的加盟不仅彰显了瑞士电影工业的多元创造力,更架起了中瑞电影文化交流的新桥梁。此外瑞士电影产业代表团将由来自瑞士国家电影委员会、苏黎世电影节、日内瓦电影节等共十余位嘉宾组成,他们将出席北影节的诸多活动,与国内影人探讨合作机会,拓展中瑞电影合作维度。
美美与共·共飨中瑞电影文化盛宴
瑞士电影艺术扎根于欧洲多元文化交汇的土壤,瑞士新浪潮运动领军人物阿兰·泰纳(Alain Tanner)执导的《蝾螈》(1971)与《乔纳2000年将25岁》(1976),将哲学思辨与人性故事完美交融,引发全球共鸣。克洛德·巴拉斯(Claude Barras)提名奥斯卡的动画电影《西葫芦的生活》(2016)以细腻笔触描绘童年创伤,体现瑞士电影情感张力与视觉美学的平衡。2024年,利蒂希亚·多施(Laetitia Dosch)执导的《狗的审判》在第77届戛纳电影节的“一种关注”单元首映,获得了国际认可。
本届北影节将举行瑞士电影周展映活动,为大家带来《乔纳2000年将25岁》《蝾螈》《烟囱里的麻雀》《人之初》《怒之风景》《勇气》共6部具有艺术深度与人文温度的瑞士佳作,通过镜头语言架起中瑞文明对话的桥梁。瑞士电影周开幕式将于4月20日晚举行,瑞士驻华使馆代表、瑞士影人和北影节组委会代表都将出席。这是中国影迷了解瑞士作品、艺术家和电影工作者的难得机会。我们希望通过电影在中瑞两国人民之间编织起一条文化的纽带,体现真诚的友谊。
北京国际电影节始终秉承“共享资源、共赢未来”的宗旨,在助力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今年,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通过邀请瑞士主宾国扩大国际“朋友圈”,在为影迷们提供有价值、有温度的好电影的同时,携手全球伙伴共同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电影交流合作!我们不仅向触动心灵的电影致敬,也向它们所代表的共同人类经历致敬——正如中瑞两国友谊,那些触动心灵的光影故事,将在未来继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