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中国合伙人》编剧张冀分享创作历程:梦想、机遇与成长
  在第1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露天放映现场,《中国合伙人》编剧、本届电影节北京市场艺术总监张冀分享了这部电影背后的故事。这部让他荣获第四届北京电影节最佳编剧奖的作品,是他职业生涯的重要起点。
  
  《中国合伙人》映后交流现场
  张冀老师回忆起初次与陈可辛导演见面的场景,紧张又兴奋。他说:“当时我是个籍籍无名的编剧,甚至得不到署名权,但陈可辛导演大胆启用了我,让我有机会实现梦想。”张冀年轻时是陈可辛的影迷,在录像厅看过《甜蜜蜜》后深受触动。2012年,陈可辛为拍摄内地题材电影寻找编剧,张冀和搭档在最后时刻获得机会。“第一次见大导演,头一天晚上睡不着觉,很紧张。”张冀说道。见面交流后,他们意外收到让写大纲的短信,那种兴奋和幸福感无与伦比。
  
  《中国合伙人》映后交流现场
  创作过程中,张冀全身心投入,“写《合伙人》的时候我就像一块煤,天天在燃烧,睡觉的时候也在想桥段。”他和陈可辛在音乐选择上默契十足,虽然因版权问题困难重重,但还是为电影配上了合适的音乐。他还提到,“写剧本时我习惯在家里写,因为我写的是写实题材。在写分离、生死这些情感性段落时,我会听很多音乐,音乐能帮我破除过于理性的壳子。”
  
  张冀
  进入剧组,张冀感受到电影制作的专业与严格。他看到摄影师杜可风亲自扛机器追求“呼吸感”,也看到片场每个人都认真工作。“在这个剧组我看到所有人都在跑,所有人都很认真。”张冀说,这次经历让他成为真正的电影人。拍摄时,陈可辛常被剧情感动落泪,张冀认为,“只有创作者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观众。”
  
  《中国合伙人》映后交流现场
  现场观众积极提问,询问音乐和创作的关系,张冀老师表示,现在听音乐对他创作有一定功能性,写情感段落时,音乐会在深夜帮他打破理性的束缚,让情感更直接地表达出来。
  在这个美好的夜晚,大家带着对电影的热爱,共同留下了难忘的回忆,也期待张冀未来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