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揭秘“无界∞沉浸”创作密码:艺术家如何用前沿技术颠覆传统叙事?(上)
  当数字技术消融现实与虚拟的边界,电影不再局限于银幕,而是化作一场包裹感官的时空漫游。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无界∞沉浸单元”的展映已于4月18日正式启动,将持续至4月27日,展映地点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4号新华1949文化金融创新产业园5幢(南馆)与7幢(北馆)。观众可在猫眼平台购票或在现场直接购票,通过VR、AR、MR、环幕、三折幕、影像交互装置等多元技术形态,体验“无界影院”、“沉浸空间·无界影像”两大板块的佳作。
  
  “无界∞沉浸单元”的佳作呈现,离不开参展艺术家们的创作和打磨。在这场技术与艺术的共生实验中,创作者们对自我表达、空间设计、感官交互及叙事革新等议题都有深入思考,并体现在了作品的方方面面。自即日起三天,本单元将展现参展艺术家对诸多核心问题的思考:创作缘起、作品如何通过沉浸式的表达构建未来叙事及技术如何变革美学语言。答案或许如光影般流动,但每一部作品都在追问:当电影叙事开启虚拟现实时代,我们能否在这一场域中,触摸到未来影像的轮廓?
  问题一:请简单介绍一下您的作品,是什么样的机缘使您创作了这部作品?
  问题二:您的作品在空间、感官、交互等方面打破了传统电影叙事的边界,沉浸艺术如何构建未来影像叙事?
  (以姓名首字母排序)
  
  回答一:《白露》是陈莲华和已故动画导演安旭合作的动画短片“节气”系列作品的第8号。“节气”系列创作于2008年至2022年,由九个动画短片组成,其中每个作品的中文题目都是以一个中国古代农历节气命名,取意四时规律暗合人生的境遇,发掘隐藏在历史碎片中的人的情感片段,是从创作开始就规定的主旨。
  回答二:《白露》算是一种“循环”动画。做动画的人大概都知道,循环动画一般是偷懒的招数,反复使用一段动画可以省力气。但是仔细看看循环动画却又有其他的东西,比如循环是一个时间上的趣味,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也是“轮回”思想的体现。还有就是观看的体验,打破原有的一次性播放,让人多看几遍,每遍有不同,有递进,有类比,有点像看一张画儿,造就一些发现的乐趣。
  
  
  《白露》展映现场
  
  回答一:《情绪剧场·山水心境》源于我们对艺术、科技与心理疗愈交融可能性的探索。作为一项跨学科合作,我们希望通过AI与情感计算技术,使艺术成为情绪疗愈的媒介,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转化并接纳自身情绪。本次创作契机来自国家大剧院的委托,我们以中国水墨山水画的意境为视觉灵感,并结合中科院心理所的自然疗愈声景,打造独特的个性化互动体验。每位观众的情绪将实时塑造其所见所闻,使每次体验都独一无二,形成艺术与心理疗愈共振的空间。
  回答二:我认为沉浸式艺术在建构未来影像叙事上,有“空间突破”“感官扩展”和“交互创新”三个维度的创新。
  在“空间突破”上,实现了从线性叙事到多维体验。传统电影依赖银幕的二维平面,观众被动接受导演预设的视角与情节。然而,类似《情绪剧场·山水心境》这样的沉浸式艺术,则是采用沉浸式影像装置,将观众置于一个全景式、多层次的数字影像环境中。影像不再局限于单一视角,而是环绕式铺展,观众的身体与其所处空间共同成为叙事的一部分。这种空间构建使得影像不再只是“观看”,而是“经历”,观众在其中自由移动,与影像产生互动。
  在“感官扩展”上,则是在用户体验上进行了一种多模态的沉浸式体验创新。比如《情绪剧场·山水心境》通过结合水墨风格的视觉呈现和心理学研究支持的自然疗愈声音,构建出具有情绪共鸣的感官体验。这不仅仅是影像的观看,而是视觉、听觉、触觉、甚至情绪的共鸣。AI和情感计算技术的融入,使得作品能够根据观众的情绪反馈,动态调整影像和声音,形成高度个性化的感官体验。这种方式让影像成为一种“知觉通道”,带领观众进入心理疗愈的场域,而非仅仅作为信息的被动接收者。
  在“交互创新”上,则是实现了艺术创作的权力让渡,让观众成为了艺术的共创者。在传统电影中,观众是静态的旁观者,而在沉浸艺术作品中,观众的情绪状态成为叙事的重要变量。借助人工智能和情感计算,作品能够实时检测观众的情绪,并生成个性化的影像与声音,使得每位观众的体验都独一无二。这种动态交互性,使影像不再是固定的叙事,而是因观众的状态而变,形成共创关系。观众不仅是在“观看”,更是在“塑造”自己的影像叙事。这种基于实时数据反馈的影像生成方式,代表了未来影像的一种可能性,即个性化叙事与观众情绪的共振。因此,我认为,未来的影像叙事将更加趋向于非线性、情境化和个性化,它将超越传统电影的线性框架,进入更加多维、情感驱动的新时代。
  
  
  
  《情绪剧场·山水心境》展映现场
  
  回答一:马斯克旗下SpaceX星舰第七次试飞失败的时候,星舰解体化作流星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大量传播。让我们感兴趣的是网友们的反应,现代科技的实验失败仿佛成为某种浪漫的象征,马斯克自己也发推特自嘲:“Success is uncertain, but entertainment is guaranteed!”“天降星火”本属异象,自古以来承载了许多阐释吉凶的意义空间,但这种意义的编织方式似乎在今天被全面的娱乐化击溃了。于是我们有了一个好玩的想法:被后羿射中的太阳神,在坠落的过程中会在想什么?又或者,它在跌往大地的过程中与古往今来的坠落相遇了,引起一系列的思考,有许多可以幻想的叙事空间。目前这个视频只是我们构想的一个introduction,接下来会串联一些我们其他方面的研究。
  回答二:严格而言,电影院也是一个沉浸式空间,但观众的主体性不明显,其身体也几乎被“取消”。今天的沉浸式艺术有一个趋势是,越来越多地将观众的身体图式也囊括到考量中。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软硬件的发展,一个人就是一个剧场,而且这个剧场不再是封闭的,是可以被分享的,是敞开的,这也是让我们作为创作者非常兴奋和期待的。
  
  
  
  《第二次降临》展映现场
  
  回答一:《三缺一》是一个有点儿忧伤的故事,电影讲述了在孤独的宇宙航行中,宇航员没有同伴可以一起打麻将的故事。这次借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契机制作了三折幕的特殊版本,之前我的作品《火箭发射》《宇宙棉花糖》也有三屏幕影像装置的展出版本,所以这次创作还比较顺利。
  回答二:我想,在电影的数字化转向以来,电影和观众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图像逃离了物理的电影胶片,变得唾手可得,如洪水般泛滥。可能电影早已被拉下神坛,弥散于手机,平板电脑,游戏,弹窗,建筑 LED 屏幕和网页中。当然,现在创作者们不断希望通过技术的革新,创造新的奇观,以保留电影荧幕的魔力,比如“人工智能”或是“虚拟现实”等技术。如此一来也许可以把一部分观众拉回电影院,但是,在技术高速更迭下,影像还能制造如同“火车进站”的魔术效果吗?我觉得很困惑。也许变魔术,“马戏团把戏”也只是“旧媒体”的事儿,作为面对“新媒体”的创作者,根本上还是需要改变或是重新处理和观众之间的关系,回到图像本身,重新思考自己在未来的价值,不然很容易被替代……我想这些问题迫在眉睫,也不限于电影……
  
  
  《三缺一》展映现场
  
  回答一:我的作品《幻数方舟》是一座悬浮在虚实边界的未来装置,它不仅仅是一个混合现实的艺术装置,而是一种全新的公共艺术表达形式。创作灵感源自未来文明碳基与硅基生命融合的遐想,以及对当下数据时代艺术新载体的探索。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打破物理空间的多维感知和交叉信息叙事将会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因而希望通过将AI生成的动态影像与沉浸式体验相结合,创造出一个既能记录当下,又能指向未来的“文明勘探舰”。这种跨界的机缘使得我将科技、艺术与公共空间有机结合,借助公共艺术的力量,激发人们对未来与人类想象力融合的无限思考。
  回答二:《幻数方舟》通过多维空间构建和多感官交互,为观众营造了一个非线性、开放式的立体影像叙事体验。作品不再局限于固定的银幕叙事,而是利用混合现实技术与AI生成技术,在真实物理空间中融合虚拟叙事载体,使得影像与现实空间互为联动;观众不再是被动接受故事,而是通过与影像互动、触摸和感知,从多级信息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解读和情感共鸣。我试图通过这种“参与式叙事”模式,将传统电影单一的线性叙事转变为多元的体验路径,让未来影像叙事更具包容性和探索性,每个人都能成为故事的一部分,体验那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联结。
  
  
  《幻数方舟》展映现场
  
  回答一:这部作品诞生于东方古典美学与量子物理的纠缠。当汝窑冰裂纹的禅意遇见十一维弦论,当青铜饕餮吞噬数据洪流的瞬间,我意识到传统文化基因正在数字废墟中觉醒。AI生成的《兰亭序》神经图谱与水墨湮灭的光痕,共同构成了这部关于文明熵变的视觉谶纬。
  回答二:我们正拆除“第四面墙”的物理枷锁——
  空间革命:苏州园林的莫比乌斯回廊,让观众在拓扑迷宫中遭遇《园冶》液态哲学;
  感官越界:针灸银针触发皮肤下的《黄帝内经》星图投影,茶香携带二进制《茶经》刺激嗅觉神经元;
  交互升维:观众瞳孔运动实时生成河图洛书新卦象,呼吸频率影响青铜器表面饕餮纹的吞噬速率,这种叙事已超越观看,成为用身体验读的玄学仪式。
  
  
  
  《东方神韵》展映现场
  
  回答一:我们一直想将实拍影像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风格转化的尝试。利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影像作品,创作者一方面要接受不可控的视觉生成结果,另一方面也被这种不可控和偶尔产生的影像所启发,这与传统影像制作有很大不同。在依靠人工智能技术创作的短片中,影响我们最大的是2022年获戛纳最佳短片奖的作品《乌鸦》,这部作品也是实拍的舞蹈影像AI转绘的作品。它不仅是视觉风格的变化,也是通过AI技术获得了新的视觉张力和阐释舞蹈内涵的多种可能。
  回答二:沉浸艺术首先打破了观者和银幕时空的固有关系。在沉浸艺术中,现实空间和时间被融入到影像时空之中,不再像传统银幕黑匣子里,导演希望观众忘记现实时空,单纯地去体验影像时空。我认为这是最根本的起点,所有类型的沉浸艺术都与当下特定的时空发生关联,借助技术的可能,观者也会主动参与到叙事之中,形成空间化的蒙太奇。
  
  
  《幻维》展映现场
  用前沿影像技术将深刻思考具象化,艺术家们将观众的感官与情感编织进叙事网络,打破银幕的桎梏,让影像的观看不断升维。七位艺术家的创作实践,共同勾勒出沉浸艺术的未来图景。“无界∞沉浸单元”将继续推出更多艺术家的深度访谈,追踪技术与艺术碰撞的火花。也欢迎大家走入现场,一同见证这场影像无界之旅。
  本单元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元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支持,哈密谦益瑞祥大数据技术有限公司·博大算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支持。光影交织,邀你共赴!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