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当电影遇见AI——人工智能浪潮下电影产业的机遇与挑战”电影沙龙在中影电影制片厂成功举行
在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及北京国际电影节创办15周年这一特殊的历史性节点,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当电影遇见AI——人工智能浪潮下电影产业的机遇与挑战”电影沙龙活动于4月23日在中影电影制片厂4号楼古建庭院区域成功举行。

沙龙邀请了著名导演陈国星、中国电影科研所所长龚波、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雷振宇、北京电影学院技术系主任陈军、墨境天合数字图像科技有限公司CEO魏明等电影创作者、AI研究专家和电影科技专家作为特邀嘉宾,主持人为中影人工智能研究院负责人马平。怀柔区委宣传部副部长于德利、怀柔区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王青俊出席了本次沙龙活动。在沙龙活动中,各位嘉宾热烈探讨了人工智能对电影创作、制作、发行、放映等各环节带来的变革和影响,深刻剖析了人工智能在电影创作、电影产业等多个层面上催生的机遇与挑战,共同展望了中国电影在科技助力、科技赋能大背景下的前景和使命。

马平
沙龙一开始,五位嘉宾就“AI将会如何改变电影”展开讨论,大家认为AI人工智能正以迅猛之势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电影行业, AI也已经开始了多领域的介入。故事创意,剧本创作,角色生成,场景制作,特效制作,以及宣传、发行、放映等,电影创作和电影产业的众多环节中,AI已经粉墨登场——电影与AI已经全面相遇。

陈国星
在接下来的专题访谈环节,导演陈国星指出,AI在电影艺术创作中是一把双刃剑,能够提供无限的空间和创作的可能性,打破了传统电影人、电影制作人的思维的边界,为创作者提供丰富灵感源泉,让创作过程更加高效。然而,陈国星也表达了作为导演、编剧的忧虑:AI介入可能会导致创作者过度依赖,出现大量类同的创意,削弱了艺术个性。AI缺乏人类的情感体验与深度思考,难以创作出真正饱含人文关怀与人性洞察的作品。他呼吁创作者要始终保持主导地位,将AI作为辅助工具,深入生活挖掘素材,在与AI协作过程中要坚守艺术初心,实现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打造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电影佳作。

龚波
电影科研所所长龚波分析了国内电影领域AI应用现状。他表示,从实际应用来看,AI正在改变电影的创作和制作方式,提升效率并拓展创意空间。比如,电影科研所基于国产算力建立了电影级图像智能生成大模型,生成符合电影技术参数和影像风格的图像和视频 ,还完成了首部AI院线映前图片短片《故乡》。对标好莱坞,国内AI技术在影视行业的应用虽起步晚,但行业接受度高,正通过专业数据训练优化通用模型,实现与电影制作需求的精准对接。国家也将进一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AI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重视和推动行业相关技术规范的制定与发展。然而,AI的大量运用也带来版权及伦理争议,如传统版权体系受冲击、技术安全风险、版权确权困境等。解决此类问题,需全行业树立版权安全意识,合规合法使用AI。电影科研所作为相关标准制定单位,正密切关注国内外进展,制定行业技术规范。同时,龚波期待AI技术将开拓全新创作范式,为电影创作提供更多可能,推动电影艺术迈向新境界。

雷振宇
中影总工程师雷振宇认为,从电影产业发展维度来看,AI的广泛应用是推动电影工业化进程的强大动力。它优化了电影生产的各个环节,提高作品质量与生产效率,有助于电影产业实现规模扩张与模式创新。但同时,AI也将给电影产业带来一系列挑战,如内容创作存在同质化风险,降低电影的文化多样性;技术垄断现象初现端倪,可能影响行业公平竞争;就业结构面临调整,部分传统岗位可能被替代。他强调,面对AI浪潮,电影行业需共同努力,通过政策引导、人才培养等方式,抓住机遇,化解挑战,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陈军
北京电影学院技术系主任陈军指出,为适应AI与电影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电影教育必须进行全面转型。一方面,要调整课程体系,建立AI电影制作实验室,强化跨学科融合教育,将AI技术、计算机科学与传统电影艺术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人文素养和文化理解的培育,提升学生对AI输出结果的审美判断与修正能力,鼓励独特创意与艺术表达。此外,还需加强AI伦理与批判思维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技术应用观念,培养对技术影响的反思能力,平衡本土文化表达与全球化技术,培养出具有人文素养、技术专长和创新精神的新一代电影人才。

魏明
墨镜天合CEO魏明分享了AI在电影特效、视效等后期制作中的应用情况。他认为,如在《流浪地球》系列等硬核科幻电影中, AI技术在数据管理、分析整合、项目管理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AI能够快速生成逼真的虚拟场景,极大提升了制作效率。在电影后期制作领域,AI存在巨大拓展潜力,将不断突破电影视效的边界,为观众呈现更加震撼的视觉体验、更加奇幻的电影世界。同时,他提出现阶段AI无法全方位融入电影后期制作流程,但随着AI技术的持续发展,其算法优化、多模态理解能力的突破以及生成式模型的迭代升级,最终通过人机协同创作模式能够覆盖剧本分析、镜头语言优化、特效生成、声音设计等所有后期环节。在提升制作效率的同时降低制作成本,并为艺术创作开辟新的可能性空间。
最后,嘉宾们共同展望了中国电影在科技助力、科技赋能大背景下的前景和使命。中国电影需以“技术为骨、艺术为魂”的理念,在科技革新中坚守人文价值,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

于德利
怀柔区委宣传部副部长于德利在活动中指出,面对人工智能全面融入电影产业的浪潮,怀柔区拥有中影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学院及科学城等优质资源,在电影与科技融合发展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怀柔区也将充分进行资源整合,提供政策扶持,深入推进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与电影产业的融合发展,推进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电影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
本次电影沙龙活动由中影(北京)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主办,中共北京市怀柔区委宣传部、北京市怀柔区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中心、怀柔区杨宋镇人民政府提供支持。

电影沙龙活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