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下午,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首次开设的电影公开课系列活动迎来了收官之作——“电影美术公开课”,活动以“电影视觉中的东方美学”为主题,邀请霍廷霄与叶锦添两位华语电影美术界的代表性人物,分享他们在电影美术创作中的独到见解与经典案例。两位大师虽然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却都在用视觉语言诠释着东方美学的精髓,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也有数次不谋而合的“交锋”,令华语电影的美术艺术造诣更为丰富与多元。
电影美术公开课活动现场
虚实之间的东方意境
武侠电影本就是中国电影类型中独树一帜的部分,两位主讲嘉宾曾经分别担任多部经典武侠电影的美术指导工作。在探讨武侠电影的视觉表达时,叶锦添以《卧虎藏龙》为例,深入剖析了如何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电影美术设计。“在竹林上,竹子一直在飘,两个人虽然定格在这个空间里面,相当于我们看到一个安静的画面,但是他们两个心是浮动的,有一种很奇特的关系,那种浮动构成整个戏的神秘感。”叶锦添还透露,为了达到效果,他们在服装设计上做了大量尝试,最终通过改良传统服饰的剪裁,让周润发饰演的李慕白在打斗时依然能保持飘逸的仙气,而他的服装松紧程度,也会随着心态转变而变化。
电影美术公开课活动现场
霍廷霄则分享了与张艺谋导演合作《英雄》《十面埋伏》的创作历程。《英雄》以丰富的色彩闻名,“张艺谋导演说要把所有中国没有被拍过的、最好的外景传达出来,他给我们一个命题,需要有中国特色。”霍廷霄回忆道,“这部电影特点主要是用色彩讲故事,导演说美术要去想,白代表什么,红代表什么,蓝代表什么,绿代表什么。我们就找到了很多文化底蕴,包括咱们中国的五行色。”谈到《十面埋伏》,霍廷霄说这部电影的美术就是要做到从未有过的极致,“尤其在牡丹坊的场景设计,把中国的牡丹国花做了极致性的处理,包括里面道具上的装饰、场景变化都是跟牡丹有关系。色彩把握用敦煌蓝绿色为主,最后加上中国传统的符号,形成中国壁画色彩最本质的元素。”
电影美术公开课活动现场
从文字到视觉的再创造
文学改编在电影创作中并非罕见,而两位老师选择的作品案例,都颇为特殊,也是两位老师从业历程中不小的挑战。霍廷霄以《满城尽带黄金甲》为例,详细解说了如何将曹禺话剧《雷雨》的现代故事移植到古代宫廷背景中。“美术做了很多尝试,从蓝色、紫色到粉色,饱和度上很难找到一种颜色。后来我们提出红金色,中国人知道红金是传统色,送请帖,请帖是红底金字,找到红金元素,再加上琉璃,就符合张艺谋导演一直强调的,要做一个很透亮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雷雨》后宫故事,传达出整个影像的特点。”
霍廷霄
叶锦添则分享了《封神三部曲》的创作心路,他认为《封神》是他个人对神话的重新研究,中国神话究竟可以怎么做,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发展出来?他给自己提了几个重要的问题,一一找出答案。他想要找到一个风格,能够综合性的呈现出来。他也研究到《封神演义》成书于明朝,而在这个时期写作的作者如何写出历史感?有没有经过研究,如何取舍找到观众容易明白的世界结构来写作,商朝与明朝有着巨大的文化差异,明朝的读者需要什么样的商朝故事?
叶锦添
解答这个问题也就回答了现代观众想看到什么样的“封神”世界,叶锦添觉得故事本身有一些文化冲突与矛盾,但也有好处,像莎士比亚那个时代写早期希腊神话,也没有必须做研究,反而有了创作空间。“我用的方法可能是对莎士比亚美学的了解,他是从人的角度出发的,就像古希腊悲剧,带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一切从人的角度看世界。所有东西都是从人的幻觉为出发点,通过内心的力量可以改变现实的情况,加强整体的戏剧性。”
电影美术公开课活动现场
真实与创新的平衡
叶锦添的《大明宫词》也是一代人心中的经典,他在创作的时候,考虑的是如何用舞蹈的元素呈现美感。“中国衣服跟西方衣服不一样,西方讲气度,中方讲形体,领子决定了这个人的精神状态。”他看古典舞蹈里的人怎么走动,就把衣服袖子做得特别长,让演员必须有走路的仪态。“每个人都在练,就算是休息都不脱衣服,一直研究衣服怎么穿。演员开始通过衣服了解时代感,保持一种古典优雅。制作《大明宫词》的时候,我是用抽象手法再落实到动态里,成就现在的感觉。”
电影美术公开课活动现场
霍廷霄则以《大秦赋》为例,强调了历史真实性与艺术创造性的平衡,“在二度创作的时候,从剧本到视觉呈现,需要美术重新设定一个世界观。《大秦赋》有七个国家,我们老百姓看这些片的时候,国家与国家的战争不知道谁和谁打,长相也区别不出来。《大秦赋》设定七个颜色,每个国家颜色包括所有服装、兵器,用色彩关系进行设定和区分。秦国以黑为主,《英雄》当年也一样,秦国本身尚黑。燕国是棕红色。每个国家地域特点都是有历史资料的”霍廷霄认为历史剧的美术设计不仅要还原,更要创造出一个让观众信服的世界。
科技与传统的碰撞
在互动环节,关于AI技术的讨论依然是大家的焦点,在虚拟制作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传统实景搭建是否还有必要?
面对这个问题,霍廷霄认为需要坚持情感的表达,也需要我们回到电影的本体,作为创作者会希望技术持续的发展,但是不管技术如何变化,还是需要为后辈一代一代传承,讲好中国文化故事,因为中华文化取之不尽,他说道:“未来在座热爱电影的人不管用什么样的工具,都需要传达中国故事。”
电影美术公开课活动现场
叶锦添老师则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观点,未来的电影美术很可能会走向“虚实共生”的方向,实景搭建能给予演员真实的表演环境,而虚拟技术则可以拓展我们的想象空间,他透露自己正在尝试将AI技术融入创作流程,但最终的决定权还是要掌握在艺术家手中。
电影美术公开课活动现场
两位大师在公开课的分享中,始终强调东方美学的国际传播价值,并呼吁年轻电影人深耕传统文化。如果意犹未尽,还可以通过他们的著作,一窥他们创作的轨迹,感受他们如何将灵感和思考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和影像。
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两位电影巨匠的引领下,中国电影人将更加坚定地肩负起传播中国视觉美学与电影美学的使命。这也正是电影公开课举办的意义所在,它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授,更是一次心灵的碰撞与启迪,激励着更多年轻的电影人踏上这段充满挑战与荣耀的艺术征程。在光影交错之间,我们期待着一个更加辉煌的电影时代徐徐拉开帷幕。
电影美术公开课观众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