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电影批评将走向何方?
  伴随电影的诞生,电影批评浮出历史地表。目光投向银幕的一刻,也是观点萌发的时刻。
  无须讳言,创作与批评是电影的两翼。我们曾有过像1980年代那般理论批评与电影创作紧密互动的黄金年代。评论家在影像里汲取滋养,电影人在评论里寻找建言。难分难解,相得益彰。
  今日,情形已大为不同,在无远弗届的视频洪流中,影评似乎也无处不在。随着数字智能技术和媒介融合的发展,我们早已进入“人人都是影评人”的时代。微博影评、公众号影评、短视频影评等各类文体喧哗而混杂,人工智能写作日益崛起。诸如此类,使人不得不发出时代之问:数智时代的电影批评,将走向何方?
  作为中国电影观众的一员,你或许会对以下问题产生兴趣:
  与过去相比,今天的电影创作与电影批评有着怎样的互动关系?
  导演、编剧、制片人们平常看不看影评,他们关于影评的标准与影评人有何不同?
  当学院派影评人转向网络写作时,会经历怎样的爽点与痛点?
  知名影评自媒体是如何打造品牌,寻找差异化发展路线的?
  短视频影评UP主们又是如何捕捉话题、获取流量、创作热评的?
  未来,人工智能的崛起将如何影响电影批评?
  以上问题,都可以在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电影资料馆、北京国际电影节·第31届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主办,北京电影家协会协办,《电影评论》杂志承办的首届青年影评人论坛里找到解答。
  本届论坛以“通与变:数智时代的电影批评”为主题,汇聚吴冠平、左衡、陈刚、李睿珺、冉甲男、杨城、赵晋、周嘉桐等一批近年来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影评人、电影人,共话中国电影批评的当下与未来。
  2024年4月26日14:30,郎园Station准点剧场。电影批评,与你相逢。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北京国际电影节APP”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