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影视文化高地 打造东方影视之都
——北京国际电影节力推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万众瞩目的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将于4月16日开幕。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多元包容推精品,提质增效促发展,盛邀国内国际电影业界同行共享资源、共赢未来,共同构建世界电影产业要素集聚平台,共同打造北京电影文化地标,共同见证中国电影文化的浩大气场。
北京国际电影节创办于2011年,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迄今已走到第7个年头,已经成为享誉中外的大型国际电影主题文化活动。北京国际电影节秉承“共享资源、共赢未来”的活动宗旨,定位于国际化、专业化、高端化和市场化,旨在搭建中外电影交流合作平台,促进中国电影事业、产业快速发展,充分体现大众参与、文化惠民的服务理念,彰显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深厚文化底蕴,努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平、中国特色、北京风格”的世界文化交流品牌。
北京国际电影节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据统计,2016年第六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有来自50余个国家和地区300余家中外电影机构、1.5万名中外嘉宾参加;500部中外佳作参加展映,放映1000余场次,实现北京6个城区全覆盖;电影市场签约重点项目49个,签约金额163.31亿元,创历史新高;观影人数22万余人,总票房突破1000万元,同比增长25%;首都各界群众100余万人次参加了电影节相关活动。
作为电影行业的国际盛会,北京国际电影节获得国内外著名影人的一致盛赞。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侯光明认为:“北京国际电影节在中国电影发展最好的年代诞生是恰逢其时,必将在不久的将来跻身国际最具影响力的电影节之一”;意大利著名导演吉赛贝?托纳雷多说:“北京国际电影节代表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它在世界范围内找寻到了自己恰当的位置,我喜欢北京国际电影节在成长过程中所迸发出的无限可能,这种力量甚至超越了许多老牌电影节”;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克里斯托费?瓦尔兹在电影节上感慨:“我没想到有这么大的规模,国际电影节中最好的东西都在这里呈现了”;香港著名影星梁家辉赞叹:“北京国际电影节是培养中国电影人才非常好的平台”;《我的特工爷爷》的编剧江均感慨:“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市场创投对年轻导演实在太有用了,它是一个不用依靠找关系、找门路就能实现电影梦想的地方。”
可以说,经过六年的不懈努力,北京国际电影节走过了高端起步、跨越提升、与国际接轨的发展历程,知名度、美誉度、国际影响力全面提升,向打造国际一流、中国特色、北京风格的国际电影节目标上迈出了重要步伐,逐渐成为国际性、专业性、创新性和高端化、市场化的国际电影盛会。六年来,北京国际电影节累计参与人数已经超过600万人次,在推进北京建设国家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自2010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中国电影总票房始终保持着高速增长率。2016年中国内地总票房超过455亿元,上映影片461部,其中北京电影票房收入30.28亿元,名列全国各大城市前列;北京人均年观影次数达到3.3人次,为全国最高。人均银幕居全国第一,平均2.1万人拥有一块银幕。北京2015年生产影片的数量达到291部,占全国总数的42%;在票房前20名的国产影片中,北京出品13部,占65%;票房超过10亿的5部国产影片中,北京出品4部。北京集中了全国80%的影视制作资源,拥有世界一流的电影制作基地,也拥有全国最集中的消费群体。可以说,北京电影产业始终保持着高速增长,是引领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当之无愧的龙头。
电影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诞生于19世纪末。中国电影则诞生于20世纪初的1905年,与世界电影发展基本同步。1905年秋,任庆泰在北京开办的丰泰照相馆拍摄了中国的第一部无声电影——京剧演员谭鑫培表演的《定军山》片段,它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北京也由此成为中国电影的摇篮。
电影属于大众娱乐文化,电影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生活的重要任务,电影产业的繁荣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腾飞插上了新的翅膀。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这为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强大动力,居民文化消费和科技体验需求日益增强,北京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人群聚集、科技力量汇聚,这些都非常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首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优势。
北京是一座具有3000 多年建城史、850 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全国科技人才最大的聚集区,也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所必需的人才要素。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城市发展进步的灵魂。加强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战略举措。近几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和各区县从财政税收、投资融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等方面分别制定了大量政策性文件,为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发展引导。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有着影视产业发展最为齐全的要素。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一批专业高校成为培育业界人才的摇篮;众多著名作家汇聚,成为原创剧本的源头;诸如华谊兄弟、星光传媒等根植市场高速发展的影视企业,扎根北京,牵手世界市场,打造中国影视精品,成为电影产业发展的中坚;而全市2000多万常住人口中有着庞大的年轻人群,这正是电影的目标市场。
围绕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北京国际电影节将继续在“三推三促”,即推精品、推文化、推品牌,促交流、促创新、促发展等六个方面持续加大投入。通过举办电影节,推介电影精品,以精品推动文化传播,以文化塑造电影节品牌,促进中外电影文化交流,以交流促进电影内容创作和制作技术创新,以创新为动力拉动中国乃至世界电影产业快速发展,从而实现“多元包容推精品,提质增效促发展”的新突破和新发展。
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国际电影节与首都城市功能定位高度契合。当前,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经济比重超过13%,是首都经济中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电影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人均观影次数、生产影片数量及优秀影片数量等均居全国首位,北京已成为名符其实的东方影视之都。
未来,电影节将进一步围绕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定位,抓住北京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契机,致力于将北京国际电影节打造成为北京的文化新地标,全面提升品牌影响力,为推进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供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电影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电影产业虽然增长迅速,但规模相较国外的成熟电影市场仍有待提高,产业发展不够成熟,工业化体系尚未建立完整。一个庞大的市场需要有一个与之匹配的电影节和电影交易市场,这正是北京国际电影节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发展的机会和潜力所在。
展望未来,北京国际电影节将继续坚持“共享资源、共赢未来”的宗旨,按照国际性、专业性、创新性和高端化、市场化的定位,挖掘潜力、发挥优势,尊重艺术、遵循市场,扶持新人、服务大众,致力于打造中外电影交流的大平台、电影市场的风向标、新人新作的孵化器、城市文化的新地标,着力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